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一)
大凡一切事,自有缘起。前些日偶读明人诗词,有李日华题画诗:“霜落蒹葭水国寒,浪花云影上鱼竿。画成未拟将人去,茶熟香温且自看。”顿觉诗赞对象有神仙气,手中文字补充说明,此君为明人高濂,剧作家、通医理,擅养生,有《遵生八笺》传世;后又去图书馆查阅该书相关资料,又说李渔《闲情偶寄》从体格上,受该书影响,加之近日又偶获陈巨来《安持人物琐忆》。此类作者,大多是真性情者,我自是痴嗜,于是也发愿真诚,收集往年的自家文字,无论高下,以为岁月的例证。
我一直有个习惯,每至深夜,作一小札,撷取白日所闻所见或读书随感,揽之于心,记之笔墨,唯恐有辜彼苍之厚。
近廿年来所记,足有八十余本,暗自窃喜!所痛心者,初中三年所记所集,于历年的辗转求学途中,殆失略尽。所幸者,除却遗失的初中三年所记,小学至大二所记轶事、杂感,皆完好无损。于是学古仿古,算是东施效颦的罢,藉为《如庵王鉴杂记》,自序尔发,略作小文,以为自勉:
余于砚田墨耕所务,力戒矫饰,免以诗心结合,欺于心神而应于手笔,存于形质而见于性灵。志之所尚,实有未臻。倘许留得几分本真,几番天趣,庶亦寡过矣,然欤否欤?识家自得,亦各有明鉴,吾亦不薄其为憎为颂也。所集初成,亦自可喜,知余之士者则又无有, 则又何需说明与吹嘘乎?兹亦不赘云。
---------2003年04月 于师大
(二)
天道经纶、父母蒙恩。诚吾辈生逢年华,辅天地化育,道德、文章、智识宏富,调息养性,心意相使。为艺末事,从德从行,皆储天下之所用。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修身,治国,平天下乃求德功,立人本之理。天者道,人者器;人之所知也。天者器,人者道;非知德者其孰能知之。欲学所成者,须顺其理法,遵其数然。反之,便为镜中相、水中影。
余参研艺事二十余载,或业学于院校,或叩访于旁门,潜修于斯,数经困惑,亦多磨难。忆昔乎,有指示授教者,有吹风击鼓者,当然冷嘲热讽者亦不在少数。学问之道,艺术之本,只求得一个安分,“默而成之,存乎德行”,故德不孤,必有邻。灼然有其几,而不可臆测。
浩然之气,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
“闲来无事不从容”是文者之正心法,可言意理深奥。
----------- 2007年於濟南燕子山下
(三)
古人谓: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余幼家贫,而好诗书,一非常也;国粹倾危,存亡绝续,而对翰墨耽之若狂,二非常也;不谋其名,不趋其利,只求自足于己,三非常也;于书穷揽而不自囿于一家,只求其意之所宗,四非常也;行年将而立,犹孜孜于毫翰间,不量其自拙,欲与古圣争权衡,五非常也!有此志而不自奇,只懵懵而上下求索,曾不知岁月之推移,真可谓游于艺也哉?
顾多年来之所涂,何止废纸三千,刻鹄图龙,所之既倦,遂而反求诸己。似有悟于古人者:自钟张二王以至于旭素名家,只知性情之自适,不斤斤于固有之前规,所以神采不落窠臼。思路既开,视野辽阔,下笔愈不自量,以为自古名家笔下无美丑,而萌踏破荒山自得蹊径之念。因之不论书体,每作皆有新思,面貌多不雷同,是糟粕抑为精华,惟求其适意而已,奚管夫旁人之评骘。讵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虽非满屋琼瑶,亦堪快人耳目。从此自得为高,墨香于胸臆。盖以彰其苦学,亦可通达人情天理之外矣。
余生性愚钝,为艺未曾信手拈来,谬得一狂,殊深汗颜!愿天假我五百年年之再求索,始庶几乎能偿其宿愿之万一也。
--------2008年自題於洪州
作者:王鉴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