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一)
中国文化是渐进式的,而非突变、激变的,中国画一样,可是当代的中国画似乎走的太急太远,离开传统、放弃传统似乎是他们心里中国画创新与变革的唯一出路!可是,所谓的新派(现代派)画家的作品在我看来完全颠倒了中国画,颠覆了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变得面目全非。
从国画的主要种类来看,写意花鸟越来越不如人物画;在笔墨趣味上远不及山水画。也许是写意画太讲究笔墨,其滑坡的势头是很难扭转的,其前景也是十分渺茫的。要想把传统笔墨语汇落实在现实的情景情感的表达上是相当困难的。当代画家的作品除了以投机的“适应性”替代创造性,根本是与艺术创作的本义大相庭径。除了“大而满”,那种轻松挥洒、见性传情的画作几无踪影,更不要说“小品”了,难道“小品”与“作品”是矛盾的两极吗?
这就是因为放弃传统,不师传统所导致的,放弃对笔墨的讲究与探索,就意味着失去国画本来的精华与灵魂,失去灵魂的中国画难道还算是好作品吗?没有特定形式与特有的艺术语言的作品连三岁小孩也可以玩上几笔。
中国画的当代发展迈进了新纪元,出现了一个多样并呈的新局面。在画风、画派上争奇斗艳,技法、手段层出不穷的繁荣景象里,“拟古风尚”和“现实诉求”是值得重视的两股潜流,“拟古”对国画来说算是个老话题,当国画发展受挫时,总有人提出“借古开今”,以继香火。但是,当下的“拟古风尚”不仅要面对传统与现代,还要面临“中与西”的挑战,更麻烦的是,我们是在近现代的几个文化断层上寻求出路,在已被沙化的土地上寻找根源性的再生因素,这就决定了中国画探索与发展的难度。国画的“现实诉求”是社会、时代的必然要求,是切入现实情境的表现,是锐意创新、造就当代意识形态的思考。其实“拟古风尚”和“现实诉求”并不矛盾,拟古是为了开今,它是我们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对传统的再认识;现实表达虽然是时代的要求,但缺少了对传统文脉的继承,所谓的创新也只会成为空疏无文、难以致远的东西。但是我们看到当代画坛所谓的拟古作品缺少了一些现实感受,多了些装腔作势的酸腐气,而可以去表现现实题材的作品,则少了些笔墨的“文气”与“韵致”,两种追求在彼此的黑洞中迷失了。画坛上也出现了特殊技法和传统画法同时退守边缘的现象。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认识、艺术真谛的理解加深,那种变戏法似的“特殊技法”开始受到冷落,其原因除了“特殊技法”的艺术含量太少外,还因为它实在是太容易了。另外,边界与外延的无限扩大,大大地削弱了毛笔、宣纸的表现功能与审美价值,我们弄不清楚毛笔、宣纸对画家还有多大的意义。同时人们也发现要掌握传统画法绝非易事,它是个“系统工程”,其背后的东西才是约束画家的重要因素,画法只是手段,是“冰山一角” 。因此,回归与掌统的绘画语言———笔墨,是中国画生存的权宜之计。
笔墨是以笔为主,它是从中国书法借鉴过来的。虽然中国画有很多笔法不同于书法,但是重要的线条仍以中锋笔法为依归。墨在笔墨范畴内只居于辅助地位,笔墨就相当于骨骼与血肉。人体是由骨骼支撑,否则不能直立及行动。其实国画六法的第二条就讲明是“骨法用笔”,它等于说强劲优质的线条相当于人的骨骼,支撑全身。
(二)
中国画以写意的水墨画最有灵性,它除了中国画特有的构图方法之外,尚有自成体系的笔墨表现程序。因为有了程序,笔墨就不必为描绘客观形象的功能所限制,可以走向较抽象的纯粹审美道路,因此笔墨使中国画的审美感与西画产生很大的差别。在全球一体化的抹杀个性趋势下,中国画家更应该珍惜这种具文化特色的区别。目前笔墨在中国画受到严重的忽视,它所引起的危机将使中国画丧失有别于世界其它民族绘画的最宝贵的个性。 写意画的“写”是指作画时不是用描、涂、抹,而主要笔法是如书法般,以写来显示线条的高度生命力,此点是与西画绝对不同之处;“意”是指作画时不用写生方法来描绘对象,而是凭记忆或者用意念来重组符合美的形象,换言之中国画所表达的为非写实的意象,所以中国画不需要面对物象照实描写,此意象的表达方式现代西画也已采用,但是习惯上一些现代西画还是面对物象变化出来的。就是因为“写”与“意”的原则,中国画的笔墨才能无拘无束发挥其抽象的纯粹审美能量。由于该全国美展的中国画部份,极度忽视中国画所独有的优质笔墨,使我感到中国画的发展已到了动摇民族文化根基的地步。回顾世界历史,中国是自成体系的文化大国。如果现在的中国人所作的中国画丢弃原有中华特色,而且看来类似西画,则中国素来独具一格的文化大国身份势必丧失,令文化薪火中断,实在有愧于民族祖先的智能积淀。当然现代中国画家没有可能会自我封闭,僵化不变。尤其当今世界信息发达,中国画家自应彻底了解现代西画的演变,并吸收其可以丰富中国画内涵一些元素。为求珍惜中国画原有的独特个性,我以为中国画的创新与发扬笔墨的抽象审美能量可以并存,相得益彰。我们更应该去破除有一种所谓“笔墨是中国画发展的束缚”的误导。笔墨对一些未经苦练者来说是一个很难跨越的关口,他们潜意识中有抗拒的心理,于是就以‘束缚’为借口来避开笔墨的难关。笔墨只要经过苦练就能成为中国水墨画家作画时得心应手的犀利武器,会使得其作品生机蓬勃,脱胎换骨。
与西方艺术相比,中国绘画具有更强的继承性,表现在贯古、师古之传统,着重程式性的“法”(比如,欣赏作品时,总要先看有没有法度),重视摹写传统、强调以渐进而非突变的方式变革演化,不像西欧那样追求外在形态地丰富变化。也是如此,而更多追求内在完美的中国书法、绘画、诗歌京剧等艺术都奉行这一原则。这种不同在风格与风格观念上,是西方偏调于个性、变异与形式创新;中国艺术则偏向共性、连贯性与精神品性。因此,古代画论特别着重“画品”、“格调”,认为“画品”、“格调”与人的内在品性有深刻的联系。
中国画家的出发点跟现代一些艺术家的思维出发点可能不同,比如讲究意境,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理解中国画,不能单从画面形式或者笔墨技巧,应该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去探究,寻根求源以期达到一种深度和广度,中国文化是几千年多少思想家、哲学家的精神智慧结晶组合起来,并为中华民族所接受,它有一种传承,这种传承的历史构架在艺术史上,它形成与西方社会传统有所区别的一整套理念,但在新时期里为了使本土文化继续保持活力,认真研究中国画的精髓所在,它的本质属性,它的文化基因,在这个基础我们进一步遵循艺术规律并在个性化方面进行探讨,而且这个探讨的视野是全球背景,只有这样介入,才会深刻理解人类社会所有文化资源及其它的人文属性。
作者:王鉴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