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多元语境下的水墨实践
讲座主题:陈俊——多元语境下的水墨实践
时间:2015年6月30日14:00—15:00
地点:名泰空间(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9号恒通国际创新园C8楼D号)
陈俊
1977 生于湖南岳阳
2002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国画系获学士学位
现工作生活于厦门、北京
个展
2015
古醉今迷——陈俊个人作品展,名泰空间,北京
2014
昨夜的城市, 798时代空间海西事业部,厦门
群展
2015
无声诗——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展,悉尼中国文化中心,阿德莱德艺术中心,阿德莱德,澳洲
无声诗——中国当代水墨创作展,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香港
共生——艺术家公盘十一人联展,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
五月方圆——现代艺术展,香港中环艺穗会,香港
2014
2014年度 “青年艺术100” 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
南京国际美术展,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南京
2013
福建青年艺术沙龙展,798时代空间海西事业部,厦门
发现-重建——中国青年艺术家优秀作品展,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
凯撒艺术新星——艺术院校大学生年度提名展,今日美术馆,北京
第四届“新星星艺术节”,广州、南京、上海
2012
英国“约翰 莫尔”(中国)新绘画大赛,上海油雕院,上海
中国魂——艺术与奥林匹克同行,水立方,北京
首届全国现代艺术微博大展,宋庄美术馆,北京
微观与精致——中国首届工笔与水墨研研究展,保利博物馆,北京
2010
厦门当代艺术展,厦门美术馆,厦门
2002
邓鸿水墨新秀展,成都现代艺术馆,成都
2001
美苑杯——全国高校优秀作品展,沈阳
2000
首届四川美院中国画创新作品展,重庆
艺术家自述
水墨的现代历程就是在异质文化的撞击与传统自我反思的纠葛中寻求更自由更加多元的表达,中国画在当今面对的问题是如何把传统文化的意义转换成当代文化的有机部分,如何把区域文化的意义转换成世界多元文化中的有机部分。传统水墨赖以实现的古典语境在当下也不再存在,其在当下是失语的状态,故在价值和情感是值得商榷的;当下的水墨要求以与当代生活相契合的当代艺术表达的同时也要对自身精神文化的独特性负有表达上的责任,我的实践籍以从自身文化基因“水墨”出发,试图回归到原点以找到一种共通性的又具个人化的绘画语言来面对当下,从新考量笔墨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以介入当今全球化的多元文化语境中来。
讲座现场
“
今天分享的题目是“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水墨实践”,其实这个命题已经很“古老”了,关于中国画的革新自五四以来艺术界都在思考这个问题,85新潮后也出现了很多艺术形态,如“新国画”新文人画“现代水墨”等,时下习惯用“新水墨”来泛指,新水墨的新无非是对当代文化现实的介入,已及由此呈现的新的文化体验及审美主张,其实水墨作为一种材料来看是无关新旧的,只有当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来看才会有在人文内涵上不同时期的解读,即“水墨当时代”。所以我一直在寻找“水墨”在当下的新形态,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从两方面来思考水墨在当下的语境:
1,横向的:东西文化--包容与互渗
我们今天面对的和100年前面对的文化语境不一样了,百年前我们面对的是直线型自身的传统,而当今我们面对的是全球文化的积累,所以说当今的“中国艺术”要放在全球的这样一个大体系中来考量。任何语言也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发生,中国画本身也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艺术,当今的文化交流域融通,各艺术形式的互相学习也是很有必要的。当然在全球的这样一个语境当中我们也要保证自身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当中的相对独特性。
2,纵向的: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
传统是动态的,每个时期的代表性画家在当时都是有开创性的,我们今天的艺术现象也是明天的传统。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国画,其实是指“文人画”,在元以后才出现的,在中国大大传统里也不过400余年左右历史,而之前的石窟、壁画、帛画等艺术形式也是中国艺术的传统。我们站在现代的立场回望传统的时候就要以全局的眼光纵观中国文化的大传统。
”
从横向和纵向分析了水墨的当下语境后我开始了我的水墨实践,这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
我大学前是学油画的,大学前我就临摹过很多的大师的素描,水彩,还有简单的油画创作,一直以来的学习都是比较西画的,这直接对我在国画系的学习上是有很多影响的,对于这种尝试我是贯穿整个4年的大学时期的。
油画《自画像》1996(大学前作品)
后来进入川美国画系,我们作为第一届外省的学生调配到国画专业,因为没有系统学习过国画当时是很抵触的,在我印象中国画是很重视技术的,而且非一日之功,可见压力之大!但后来的学习,改变了我对国画的粗浅认识,这也归功于四川美院非常宽松的的学习氛围,四川地处边缘,没有对于传统的沉重负担,系上老师在中国画的表现上在当时全国院校来说都是很超前的,在当时甚至会在学术上受到批判的,当然在现在看来已经是不足为奇了,加上川美的油画传统是很深厚的,老师也鼓励学生在国画的表现上跨学科的尝试,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我的思维一下子就放开了,没有任何的抱负了,然后就是开始了我十八般武艺的施展。
低年级的作品还是延续了西画的手法,但会有意识的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寻找灵感来源。
《回照》 亚麻布 丙烯 1999
《敦煌印象》系列 综合材料 2000
期间穿插的一些传统绘画的训练,熟悉水墨材料的运用。
水墨写生1 1999
水墨写生2 1999
我应该算是一个天生的离经叛道者,骨子里有一种创新的意识,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大学期间尝试过非常多的只要我能想到的手法,以至于都没有一个具体的面貌, 但是对我的艺术表现上积累了很多经验,我可以很娴熟的运用各种材料,期间有些作品虽然不是传统中国画的材料,但是我会有有意识的从原来偏西方的表达方式上向东方的“水墨”味道靠拢,后面的作品 “水性”的感觉还是很强的,但还是跟传统的方式大相径庭的。
《我们1》水墨 2001
《我们2》水墨 2001
《静物》水墨 2001
嬗变的风景 水墨 卡纸 2007
当时在校期间听得最多的就是吴冠中和张仃的笔墨官司,一方说笔墨等于零,一方说守住笔墨的底线,这场笔墨之争直接体现了当时创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争论; 80年代中期李小山提出“中国画穷途末路”等都是中国画旧有的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的表达方式和审美需求,中国画的改革势在必行这也是 “笔墨当随时代”的现实意义所在。在这些思潮的影响下我也做了很多纯水墨的作品,包括后来的毕业创作,从中国文化的基因里来找灵感,我现在的创作在某些方面延续了当时思考。
我的毕业创作《水墨料理》,也是对日常生活的关照,伴随我4年的物品我全部以一种看似无序的方式表现,以表示我对当时生活状态的关照与审视,作品从微观的角度作来描绘,有别于传统艺术上不追求细节的写意方式,也改变了传统国画的观看方式。
物语 水墨 2001
大学期间天马行空的做了各种尝试,但一直没有一个非常个人化的面貌,也没有系列性作品来呈现,希望在艺术的长河中成为一个鲜明的个体。形式语言的独特性是一个成熟艺术家必须要具备的,虽然艺术主题与艺术语言两者互相交融与激发促进了绘画史的发展,但我更强调后者,艺术语言更回归到艺术本体,就像一个简单的故事,哪怕你的情节很简单,但是演绎得好,他也是很有艺术魅力的!好看的电影,情节不一定复杂,但语言一定是很讲究的!
毕业后面临的是就业的问题,先要解决生存,当时的状态是,白天工作,晚上画画,在02-09年间我都是在自己的小空间里苦心的经营,生存的压力让人很无助也很惶恐,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心态浮躁,不能很静的画画一幅画,也只是停留在小品的探索,这期间我更多的是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关注,我喜欢晚上到租房的楼顶散步,外面就是繁华的都市,我就觉得这种繁华离我好远,突然有种陌生感,我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同感,但我相信在外拼搏的都市人都会有很多共同感受的,看着外面的夜景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物质也很精神的符号,是很有社会性的,对我来说是这种繁华一种假象,这种虚化的背后有很多内容!所以当时就画了一批夜景的作品,最开始我只是单纯的想找到一种不同的方式来画。
出租房楼顶鸟瞰夜景
国画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已经演变成了极为成熟和模式化的语言高峰,再寻老路已经没有出来了,最好的办法就是破“旧”以“立新”,我是学油画的,其实在我学国画的过程中我也一直有意识的借鉴西方的一些方式与水墨的一种结合,当时我想表达一种朦胧的又绚丽之感,在色彩上一定要华丽,以表达这种虚华,受到了印象派的一些启发,而且感觉印象派与东方的“意向美”在某种精神上是相通的,印象派也是文艺复兴之后回归到艺术本身的探索,后期印象派也是向东方学习的,艺术回归到本源都是有共通性的,传统国画在色彩上也是比较欠缺的,如何用水墨来表现?后来用“点”的手法也是吸取了“点彩派”的语言。
这是我当时的作品,还是比较具象的,仅仅是在图像上的表达,但已经有了“点”的符号。
倾城夜语No.1 宣纸水墨 丙烯 2011
倾城夜语N0.1 宣纸水墨丙烯 2011
这是我当时工作的情景:
为了让作品的观念性更强,语言上必须更纯粹,更极致,后来就把“点”独立出来作为一种语言,把灯光从建筑中独立剥离出来,完全只是通过灯光的符号来构成城市的印象,时空也被打破了,画面也更抽象了,似是而非的东方意境,很有意思,语言的独特性也开始显现,这也是我从图像表达到图式表达的一个过渡,更重要的是我觉得这种艺术语言与艺术主题的结合是成立的,这也就是我一直要寻找的方法论。
今夜无人入睡No.1 宣纸水墨丙烯 2012
当时记得这种语言的形成还是经历了很长的时间的,记得第一副作品我画了十多张都不满意,有些甚至已经装裱了,回过头来看有觉得不好只能撕掉,就这样不断的否定,慢慢的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语言符号,但艺术主题只是在构成形式上的找到了一些变化,这在观念表达上有点单薄,我需要找到点,让观念上更丰满一些,这个点我希望是从传统里面来找。
对于传统我们要站在现代性的立场学习,再反传统,再回归从新认识传统。“水墨”作为一种材料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材料了,他已经承载了太多的人文内涵,传统水墨依附于士大夫阶层,同时由于普遍性的书写工具而成为可能,这也成就了其地域人文特色,现在代表的是一种种文化身份的认同,中国文化的基因,所以我又重新回归到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在传统的当代性转换上融入自己的思考。传统山水作为最具代表的人文精神,她的荒寒之境、静穆、宇宙气,与都市文化的喧嚣、虚化、张扬有着鲜明的对比和矛盾性,两者的碰撞更具有现实批判性,所以就有了这2年来以“传统山水”作为图式的作品。
在这里传统山水只是一个精神形象的隐喻,被现代消费社会和工业文明的 “城市山水”所置换,这种矛盾意识与时空的错位所营造出来的荒诞场域,让“中国精神”早已荡然无存,被点亮的“城市山水”如此喧嚣却再也无法“观照”这片天人合一的精神家园,这种乌托邦的虚无景象让人陷入现实存在的焦虑与失落之境。关于这一主题我也用了好几种表达的方式。
古典今事No.1 宣纸水墨丙烯 2014
这一系列是上一系列作品的延续性思考,直接采用古画的复制品从现代艺术的角度来讲也是在材料上对现成品的一种运用,将一副经典之作,我把他分解为“经典”与“今典”两部分来呈现,本身也是对传统精神上的消解,最开始时,关于古画部分我考虑到自己来画,但从观念上看也不过是一个现代人对传统的从新演绎,在体现“经典”上会大打折扣,后来才想到直接沿用现成品,两者的并置更加直观,更有设计性,碰撞更强烈,通过对传统的消解和现代的转换,这种矛盾感置于一体也表达了是“历史意识”和“现实意识”之间的互动而呈现的一种融合交汇与对立平衡的辩证关系。
经典 今典No.6 宣纸水墨丙烯矿物 2015
这个系列试图营造一个残破的虚化梦境,是对过去的眷恋还是对当下的忧虑的追问?
梦回No.1 宣纸水墨丙烯 2014
“时令”即当下,传统山水代表的是精神性的景观,而当下俨然变成了“物质性的景观”,题目中我特地提出了作品原来的名称,是为了强调具体的作品(也即是经典遗存)在当下的意义,这种对个体的突出更有一种现实的在场感,也许我们当下思考的是这些问题,而将来的某个时期又会有新的思考,每一个“时令”都将会有当时的景观!这也是我对传统文化从新审视其在当下的价值与意义的思考并以“今日艺术”的姿态从新转换。
时令景观-夏景山口 宣纸水墨丙烯矿物 2014
这之前我还画了《瞬间的辉煌》这个系列,结合“焰火”的隐喻,有很强的批判性,这个系列有入选过新星星艺术节和今日美术馆的“凯撒艺术新星”展览,并获奖,也得到了徐累老师的认可。
瞬间的辉煌No.1 宣纸水墨丙烯 2014
瞬间的辉煌No.2 宣纸水墨丙烯 2014
不得不说这期间为了更多融入到艺术圈的活动,我参加了不少选拔性的展览,展览信息全部来自网络,从2011年开始我陆续入选全国性的选拔展览,到目前国内几个很重要的推广计划都有入选,其中有约翰莫尔、新星星艺术节、凯撒艺术新星、青年艺术100,其中2012年入选的约翰莫尔对我坚持艺术有很大的鼓励,青年艺术100让我慢慢走向职业化的道路。我是从选秀走出来的草根,对于我这个没有在艺术中心的边缘城市来说选拔展给我们提供了与中心城市同样的施展机会。
( 完 )
作者:陈俊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