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用画笔关怀心灵——商亚东油画《生活甜如蜜》评析

 

   自古以来,我们所能读到的艺术批评不外乎两种取径,或倚重观者,或依凭创作者。

当面对《生活甜如蜜》这类作品时,我们不妨抛开艺术批评的二分法,无需再用某种侧

重点加以衡量,因为“生活甜如蜜”可以说是每一个心灵健全之人的共同诉求。生活宛如悬挂在钟表的指针上滴答作响,而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甜如蜜”始终触动着我们的神经,哪怕是以毫无知觉的方式,她引出回忆,牵出惆怅,或陶醉或失落----------

 

   尝试过用画笔表达思想或观念的人们都会有这样一种经验,明白这完全是一种冒险。毫无疑问,当我们被“生活甜如蜜”这样的主题吸引到一起的时候,就会发现艺术家竭尽巧思,力图仰仗娴熟的技艺弥合两种媒介的差异。该画面力求柔和有致,好象在用一首曲调,低吟大家熟悉的歌儿,此时歌词已经完全隐匿在旋律中,语言所具备的理性与逻辑不再披者寻常的外衣,而是混响在共鸣声之中。仔细观察,则发现坐着的女人,俯卧的男人,摊开的书本,石膏手,插座,接线板,这些人与物的组合,使得图象和语言之间那原本无法弥补的缝隙扩展成为无尽想象的空间,毕竟,最终说话的还是画布本身。

 

   德国艺术史费里德兰德尔曾描述道:“存在着的事物作为呈像映入眼帘。心灵阐释呈像,从中推断物的存在,构建起对它的视像,从而形成艺术品。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增加,补充和强调,而且需要谦让,克制和选择。”我们似乎在画面上读到了这一特质,引领我们的视觉线索简而又简,呈现的主题却是纷繁复杂,难以道尽的人生课题。我们由女主人公目光指向的左侧进入,自然地向房间内部深入,掠过石膏手,女人和座椅再往前行时,流畅的视觉感受似乎受到了颇为局促的限制,要越过地板上姿态奇特的男人才能松一口气。我们难免会试想,此处倘若有足够的空间,或许生活便能更甜蜜一些。

 

   画家与呈像之间的关系,完全依据艺术家对作品的想法以及他必须创作和希望创作的观念作调整。“为了工作,艺术家不会随意去观察偶然状态中的自然特征,不会将其视为可以入画的要素。艺术家‘索取’,挑选出为其目的所需的东西。”进而,我们似乎不难理解《生活甜如蜜》中那可以历数的“存在着的事物”:两个人物及有限的道具。正如费里德兰德尔所言:“世俗空间和个体特征的多,不仅无助于艺术家的意图,甚至有降低,扰乱和毁坏其视觉和作品的危险。艺术家向我们展示的是总体上在户外无法见到的事物,因为他将绘画观念而非视觉经验作为自己的出发点。”

 

   由此,我们似乎已经渐渐与艺术家达成了共识,依循他所布置的户外无法见到的事物,以及那种神情,目光,姿态,乃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关系,思考起艺术家的,并且是艺术家希望我们人人都能具有的关怀——生活与心灵的幸福。

 

   叔本华在谈论幸福时认为,“一切幸福的境界,一切满足的情感,就其性质而言,均属消极,换句话说,也就是脱离了痛苦而成的,痛苦则是人生的积极元素。因此,对于任何人来说,任何幸福的生活都不应该以快乐多少来进行度量,而应以脱离苦恼的限度——亦即脱离积极的恶事的限度来度量。”这就让我们想起《浮士德》第五幕深夜中的守塔人林叩斯,先是在宫阙了望台上放歌:“天生千里眼/ 奉命来观测/ 守塔有誓愿/ 世界真可乐/ 纵目眺远方/转睛瞧进处/ 星星伴月亮/ 树林藏小鹿/ 万象真美观/ 永远一华饰。”可是稍作停顿后转而因目睹火烧景象而悲鸣,因为他被安排得高高在上不单单是为了看美景:“何等可怕的悲惨景象/ 从阴暗世界向我袭击。”

 

   不得不承认,《生活甜如蜜》在引领我们关怀心灵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鲜活心灵的缺失。也许,此画的根本意图就是要让观者暂且放弃词语的思考,与创作者一起,为自己的心灵做一次深呼吸,直觉生活之美。

                                               2010-12

作者:曹意强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