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关于浅绛彩瓷艺术等的一些另类猜想

天气: 晴朗
心情: 平静

总在民版玩,放眼所及,皆是关于浅绛彩瓷和文人画瓷的内容,不说汗牛充栋、蔚为壮观,也算是小成气候了。我想,这一方面证明“玩”瓷器画面的人不在少数,群众基础牢固;第二方面也说明有些网友声称的所谓“玩”浅绛的入门门槛比别的品种高的说法存疑。我们可以看到,玩瓷器的入门品种,最多的就是两类:青花和釉上彩绘瓷,大概是因为这两个品种普及面广、藏品也相对较多的缘故吧。也许本人孤陋寡闻,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听说有谁是先玩单色釉、瓷雕或者斗彩等,然后再转向玩浅绛、粉彩或青花的。当然,作为入门品种,并不意味着它就是普通的或者简单的品种,相反,入门容易提高难、“相爱容易相处太难”是瓷器收藏的普遍规律,可能也是大部分收藏品类的普遍规律。所以,个人认为,玩什么品种都能玩出名堂来,“万古千秋意,只取一片真”嘛。关键是要“沉”下去——所谓“静水深流”,而不是每天吵吵着要给自己喜欢的东西镀层金、戴顶高帽子。我们还是应该遵循普世价值,即中国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西方人的“你厌倦的不要给同伴,这是一部完整的人类道德法典。”否则,就成了“小人多作怪”了。

说到“小人多作怪”,就再扯一个闲篇。今天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上看到这么一个资料,说施东晖先生曾对2001年的股市交易进行过实证研究,结论是,当年中国股市近400%的换手率中,至少有300%属于所谓的“噪音交易”——即由许多不根据基本面和价值规律,而是跟风、猜测“庄家”动向、盲从技术趋势而引致的无效交易,简单地说,可能就是听风就是雨的那部分交易。这一点从每年全国的证券交易印花税的收入中可以得到印证,这种情势有点像前些年社会上对铁路系统不满时所持的一种说法:好不容易挣了点钱,又全部奉献给了铁道部。也就是说,这些交易也许除了一进一出的印花税和代理费外,可能连本钱都保不住。既然股票市场存在个体在市场中的过度自信或者反应偏差,从而导致从众行为、处置效应等非理性行为,使得真正的市场规律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而任由“无效市场”主导?那么作为同样具有投资功能的古玩行业,是否同样有恙乎?!人性中总是会有试图回避现实的意图和表现,而风险往往就藏在其中。

从投资的角度讲,该报的同一篇报道中还有几句话值得摘录记取:

1、在牛市中,利润会自己照顾自己,你要照顾的是亏损的股票。

2、“好苹果吃一口,坏苹果捂在手。”

3、只有在退潮的时候才会发现谁没有穿泳衣。

下面切入正题,来对浅绛艺术作一些猜想。在胡思乱想之前,想先全文引用《珠山八友》中的几篇文章,改变颜色的部分是本人拟借用的说法。(未完待续)

作者:陶瓷不语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