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再向于小冬老师致敬!

    近来博友对陆逸天的日志:《也谈于小冬》吵翻了天,争论得不亦乐乎。本人从不喜欢湊热闹,但既是涉及于小冬,我自然要去看看的。博友们的争论,谁对谁错,只要去看看就不言自明了。至于于小冬的绘画,论不到我说的,博友诸君自有尺度。在这里,只想就本人对于小冬的有限了解,对其为师之道,谈谈自已的感受罢了。
    于小冬自认为是小小师,这让我感动!须知,如今的教授多喜人称其为大师、先生的。我对大师、先生之类称呼从不敬仰,君不见街头旮旯处摆摊算命的瞎子,人亦称其为大师、先生,请其指点迷津,预测未来。在这里,我只称于老师,不称于先生,这是我对于小冬的崇敬。因我亦为师,知道老师这个称呼的份量!
    说老实话,如今的美术高考生,多如牛毛,就拿广东来说,每年三万多,姑且不论社会上需不需这么多人,但总得有人来引导吧?鲁迅先生在上世纪所呐喊的:救救孩子!在如今亦还是需要的吧,救救画画的孩子?但是,所谓的大师先生们又有几人踏踏实实地去做了?不是作些高深莫测的演讲就能解决问题的。可能是他们清高,如此小事,不屑为之吧。当然,并不能以此为理由去责难他们的。而于老师在上课之余却认真去做了,也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他有市井气吧。但我想,如今的青年,会喜欢此种市井气。须知,当今的时代,是偶像丧失的时代,作为青年,只认可娱乐界的明星,如你不为其付出,自然得不到他们的尊敬。
    几年前,我在上课之余,亦带些美术高考生。发觉学生很喜欢于小冬的速写,我便认真拜读,除了好,还对考试的要求和规律作了详细的说明,做得挺细的,对考生确是有用,于是用作范本,这几年是受益匪浅的。我来雅昌后,发见了于小冬的博客,便打了个招呼,想不到他也很快地回复。萍水相逢,所谓接触,只此而已。但我想,他对待其他访客,亦是一样的吧?尤其是对学艺术的青年,有问必答的,令人感动。且其博客上除了自已的油画作品,亦上传速写,并转其他老师的文章,只要对学艺者有用。
    说些题外话,《也谈于小冬》一文里说:“愚见今西藏和课堂题材,实恐能出大作”,在我看来,这也未别吧。如你所知,艺术是个人情感的表达,作品的好坏,是作者对生活体验得是否深刻,情感是否表现得强烈、真实从而感人,题材并不是主要的事,要不,大家都去画所谓的重大题材了。再说,什么题材才可出大作?恐怕谁也说不清楚吧。想于老师在西藏生活了十三年,自然有感情,亦有不同于人的表现角度,安能如此早下结论?至于课堂题材,正好说明于老师的人品。一个对学生没有感情的人,能够画得出来吗?我相信于老师的绘画作品会给后人留下惊喜,就恁其为人师的态度和踏实勤奋的工作。
     奉承人会害人,批评人会让人好,此话有理。但我想,说好话,只要是真话,也会让人好吧?我不怕别人说我奉承,因我与于老师是一竹竿十辈子也打不着的。作为一名老师,我只是为于老师为人师的品行所感动,想说说真话罢了。我们知道,天津出了为师楷模李叔同,其艺术主张为:“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此主张连郭沫若亦是赞赏的。我不知道于老师对此有何看法,但我还是向在天津为人师的于小冬致以真诚的敬意!

作者:南柯二梦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