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冷门手炉收藏不再冷

2016-01-15 14:21

冷门的手炉,近两年收藏价值逐渐凸显,有的甚至翻了10倍。

近来,工艺精美的手炉备受收藏者青睐。以前是收藏市场冷门,近两年收藏价值逐渐凸显,部分工艺精美的手炉价格倍增。湖南收藏协会的有关专家提醒收藏者,随着手炉收藏日趋升温,一些仿造手炉充斥市场,建议收藏者注意甄别。

“雍正年制”手炉拍得百多万元

手炉精巧玲珑、形状多样,又称为“暖手炉”“火笼”。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手炉已退出生活的舞台,逐渐被人淡忘。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工艺精美的手炉倍受收藏者青睐。许多藏家喜欢上了收藏手炉,将藏得的手炉摆于博古架上,透过炉身炉盖的雕饰来欣赏一幅幅古代民俗文化图。藏炉高手张正望,甚至写下了《中国民间手炉鉴赏》一书;孙文雄、张淑茹办起了“中国手炉文化博物馆”。

收藏手炉最多的人在台湾,20世纪80年代,很多台湾人到上海、无锡一带收购小手炉,当时不论好坏通通300元人民币一把;20世纪90年代,内地收藏群体关注开始手炉收藏,当时的价格也涨到几千上万元一把了。一只“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铜錾龙纹手炉曾经拍得135.52万元;在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一只清中期掐丝珐琅团鹤纹手炉 ,以47万元成交。

清代手炉制作工艺登峰造极

湖南收藏协会的相关专家告诉笔者,手炉的发展可以分为汉唐宋元、明、清、民国四个阶段。

早期的手炉多为陶炉;唐代,人们开始用铜制成手炉,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时的手炉器型以“簠簋之属为之”,即方圆二式,里面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小型的可放在袖子里“熏衣炙火”;明朝中后期,制炉工艺明显提高,材质精良,炉体厚重,工艺复杂,线条清晰,刀法流畅;清代,手炉制作工艺登峰造极,精品多选用红铜,经多层做工,千刀万刻,细腻多变,力求在手炉上展现各种精美图案;民国时期,手炉已进入到了平常人家,手炉制作工艺逐渐由繁至简,而且黄铜白铜制品居多,大多注重炉体造型及炉耳等处的特色做工。

虽然手炉存世量极多,品种也十分丰富,但它不可再生,而热爱收藏手炉的人越来越多,造成了手炉价格不断攀升,有的翻了10倍。

来源:盛世收藏-投资行情 作者:华夏经纬网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