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12-14 22:18
|
弘仁(1610—1664),清代画家,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字鸥盟,是大名鼎鼎的清“四僧”之一。
“逸笔疏淡,山谷空寂,一丘一壑尽在简静古奥之中……”这是我们对弘仁法师画风的浅见初识。“四僧”画品思想,既有相同处,又有不同处。他们都热爱生活和大自然,画风的“冷逸空寂”,应是他们不同于世俗的绝尘之笔。他们的思想内涵高就高在笔墨能“收放自如”。弘仁始初学画起点就高,开笔入法便是宋元。尤迷醉倪瓒倪云林,倪氏简易高古的笔墨气息,对弘仁影响很大。“四僧”中,“八大山人”的花鸟(花卉),弘仁的古劲山水,笔墨风格就是“以简入胜,以胜化简”。而弘仁早年学的是宋人画笔,很注重山林丘壑,点苔皴染的满构图,就是诸多宋代名画笔墨的完美特点。弘仁生在那个旧封建年代,加之其个性画风独特。同时,又生活在徽商云集的皖南地区,能接触到的宋元名画真迹很多,故他的绘画笔墨直逼古人,也就不足为怪了。
弘仁于明亡后,与“八大”一样,深感家国破碎,内心十分仇视清廷,耻以为伍,远遁福建武夷山剃度为僧,字渐江,法号梅花古衲。性喜家乡黄山美妙风光,尤好绘黄山的“怪石奇峰,松壑云海”等。写生笔下真实动人,毫无轻浮杜撰之笔。是著名“新安画派”的创始人,与査士标、孙逸、汪之瑞被后人尊为“新安四大家”。早年由于临摹宋画名迹无数,加之勤于山川对景写生,故胸中所积盈厚,下笔自成。对于倪瓒画风笔墨的迷恋,完全是出于自己对云林绘画思想的理解和喜爱。“学古而不囿古”,是弘仁渗透大自然,以及对古人笔墨的妙然颖悟。弘仁在绘画笔墨的简约虚实上,颇善经营取舍。黄宾虹有云:“看画,不但要看画之实处,还要看画之空白处。”此“虚实”之论,颇为精辟。先生又云:“景无有不可画,在于如何画得妙。三笔两笔是为简,千笔万笔也是简。画得多是丰富,画得少也可以丰富。一以当十是为妙。那么,弘仁的画风,似如黄宾虹所言:下笔是“简中的一二笔”;而不是“简中的千万笔”;画的少内涵一样丰富。这就是弘仁画风给我们带来的简约神韵。
弘仁这幅《疏林坡石图》(见图),墨笔纸本,尺寸41×27厘米,今藏无锡博物馆。品小画精,疏林淡淡,逸笔静古,似如“清澈梵音驱俗声”之境。从画识,作于“辛丑”,应是清顺治“辛丑”,公元(1661);也就是渐江上人圆寂前三年所作。画上端有好友汤燕声的隶书诗跋曰:“静士渊妙,孤奇朗拔。食谢腥羶,衣只袍葛。采云体轻,涉险神豁。自挈画囊,轻赍茶钵(盏)。当其意至,解衣皴抹。半石疏柯,箸手都活。頫视宋英,兼师元达。俗客贿求,有蹙其頞。时以惠贫,天浆醒渴。作颂书颠,用防豪夺。辛丑访渐师于五明寺,出此志别,赞以记之,汤燕生。”这段跋诗,难能可贵的是向我们提供了弘仁法师的真实信息。过世前三年,弘仁还非常健康,汤诗的“采云体轻,涉险神豁”,亦可为证。时常还“对景写生”“箸手都活”,其画确得山川丘壑云烟之助!广积博采,取法精深,是其笔墨“人画俱老”的精髓所在。画中一株略弯倾斜的枯枝疏林,与坡间顽石正好遥相呼应。看似倾斜弯曲的疏林,实则内心耿介孤傲,毫无任何屈从,这不正好暗喻着渐江上人的高贵品性吗!
末了,引黄宾虹画语录曰:“渐师(渐江)与石溪、石涛同时为僧,以画名世,人称三高僧。渐师清逸,石溪整严,石涛放纵,揆诸笔墨,各有专长!”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