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唐培豪:公共性的“命题作文”——从观看的角度谈艺术展览

2018-10-31 13:49

编者按:随着现代艺术批评和展览的兴起,策展人这一行业也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众所周知,当下的艺术展览大多会由策展人来进行策划和组织,在策划组织的过程中,策展人的思想和对艺术作品的解读也会通过展览呈现出来,也就是对一个展览内涵与灵魂的赋予,使得展览主题性更明确,更具独特的魅力。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整个艺术环境的浮躁,展览多的令人眼花缭乱,因此,就有许多不知所谓的展览,或是名称的相似相近而内容完全不同,或是为应付差事毫无主题导向,这其实也是相关策展人对展览的内容和主题把握不清所导致的。在此,本期时评,特以“策展人的功能何在?”为主题,邀请相关学者、批评家共同探讨。

公共性的“命题作文”

                                           ——从观看的角度谈艺术展览

唐培豪

伴随着社会整体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表现出惊人的增长速度,无论是偏向展示经典作品的美术展览,还是以先锋性、实验性、思想性为重要标志的现当代艺术展览,都能够吸引到展方数量可观的观众。可以说,去博物馆或美术馆看展览,已经成为了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不少艺术爱好者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足以引导他们从走马观花、附庸风雅的观展行列中走出来,这也使得所谓“粗制滥造”的展览,不仅会被具有辨别能力的人群所拒绝,而且还将面对失望的观众们的批评。

“写作”与“观看”是看待一个展览的两种角度:作者或作品、策展团队与公众,是一个展览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对于策展团队来说,展览是他们为公众“写作”的命题作文,对于观众来说,展览以及其中的作品是“看”的对象。

艺术展览不同于行业的博览会,在巨大的展示空间中分出ABCD几个大的版块,再在几个大的版块中界划出四四方方的单元,是一种简便省事的操作方法,但不适用于艺术展览的空间设计。艺术展览的布置思路,也不能和展示产品设计或影视动画那样的自由,后两者允许观众自由规划观看的线路,在互动性和多样性上确实优于美术展览。空间、时间、资金、主题、形式、资金、观众以及众多不可抗因素和意外情况,让一个艺术展览的诞生必须突破重重限制,或者说就像是写作一篇必须按要求上交的命题作文,“写作”的过程中随时考验着策展团队的能力与智识。

当作者创作出作品之后,作者就已经“死”了,作品的阐释权连同关于作者的一切,都留给了同时代的人和未来的观众去解读。策展团队不是艺术家肚子里的虫子,自然也不可能复制下来作者的想法并投射到作品当中,同理,观众理解的丰富性也能展示作品潜在的多意性特质。因此,“看”的行为——如何“看”作品、如何引导作品被“看”——在一个展览的组织和策划中便极为重要。

策划一场展览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看”的行为是策展团队必须关心的要素。简单地说,这涉及到策展团队怎样理解作品,策展团队怎样使观众理解作品。艺术作品的形式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但长期地,人们所理解的艺术仍大多指向绘画和雕塑。进入现代主义时期,不仅人们所熟悉的绘画和雕塑的形态和材质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习惯欣赏传统的造型艺术的人群也不一定能够全部接受。在当下,影像、装置、行为越来越多地在展览中亮相,拓展了艺术的内涵;引发争议的艺术事件——比如意大利一清洁女工将作品当作垃圾处理,则在追问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一方面,这两种现象从内与外两个方向引发人们关于艺术边界的思索,另一方面则使得观众面对作品的时候,往往需要借助展签上的小字来保证观看方式的“正确”。

这是约翰·伯格(John Berger)在《观看之道》中举过一个例子——当我们单纯地面对《麦田里的乌鸦》时,会看到梵高创作的一幅鸟儿飞过麦田的风景画,如果配上解说文字,告诉观者这是梵高自杀前的一幅作品时,文字就会引导观众看到先前没有看出的内容。

作品与文字的关系是微妙的,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也很复杂。两件具有可比性的作品摆放在一起,同样会调动观众的联想:它们在风格、年代、表现内容或创作观念等方面有什么关系?推而广之,将数十件甚至数百件作品聚集在展览空间中,需要策展团队有一个明确的问题意识,即他们想要用这批作品呈现什么样的艺术生态、展示某种特定的艺术现象、改变或强化哪些固有的艺术观念。随意地摆放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展览方想让观众从中产生千奇百怪的联想;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一排排地挂在展墙上的做法,不负责任而且缺少诚意;既没有想法,也没有问题,还将“粗制滥造”的作品凑在一起,亦不可取;更进一步,配合同样“粗制滥造”的文字、宣传和后期活动,一个展览自然而然地就沦为一群人关起门来的自娱自乐。

作者或作品、策展团队、公众,这三个部分本来没有关联。当一个展览出现的时候,他们具有了被聚合在一起的可能性。因为公众的参与,一个展览的公共性才得以实现,由于被引导的观看行为,三者得以结合在一起(当然观者可以绕过中间环节,直接同作者或作品发生关联)。我们不妨说,一个令人满意的展览,应该实现这样的效果。■

作者:唐培豪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