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摘要:青绿山水画的传统资源异常丰厚,它不仅代表着中国古典绘画的经典样式,同时以其对于自然山水的本真描绘而呈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在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加需要青绿山水这一经典绘画样式的回归与再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感召激励我们重新回到自然当中,与山水对话,与自然和谐相处,关注我们的生态环境,表现绿水青山不仅是我们的生活需要更是我们的精神诉求,因此,重新焕发青绿山水的时代光辉就成当代艺术家的文化使命,探索青绿山水的色彩规律,发扬其精致立场,追求其诗意再现,重构青绿山水画的时代风神,青绿山水的当代价值也应当在这样的使命中得以呈现。
关键词:青绿山水;色彩;文化;价值
一、青绿山水——永恒的经典
青绿山水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经典样式,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它以万千气象的诗意呈现、华美秀润的色彩描绘、格法严谨的精致立场和精神意趣的抒情演绎而独领风骚,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绘画中的一束奇琶。相对水墨山水而言,青绿山水更加注重精工制作与色彩描绘,历代先贤借助这一绘画样式抒写情怀,也创造了各自不同的青绿风格与样式,青绿山水也成为历代画家寄情遣怀的精神归宿。
青绿山水的传统丰厚精彩,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青绿山水画的风格样式多种多样,历史上最早的山水画《游春图》就是一幅青绿山水作品,画中描绘河岸远山、小桥流水、白云缭绕等情境,以青绿两种色调表现了悦目怡情的自然风光,这是一种以勾线和染色为主要表现手段的青绿画风,它代表着晋朝以来形成的绘画传统,即注重色彩与线条关系的表现。此后,由于笔墨技巧和观念的兴起,使得青绿山水与笔墨结合,比如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明代仇英的《桃源仙境图》等都是融入笔墨技巧表现的青绿山水的经典代表作。相比之下,小青绿则更注重水墨山水的挥洒与笔情墨趣的表达,色彩的安排更多是依托于笔墨的节奏。二者的区别表现为积色重染和敷色轻涂,格法程序上的不同也导致了二者风格样式的不同。此外,还有没骨形式的青绿山水风格存在,相传南朝画家张僧繇就有重彩没骨山水传世,明代蓝英所作《白云红树》和《青山白云》等皆从张僧繇没骨山水得来,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看到张僧繇的原创没骨山水作品流传下来。青绿山水的黯淡与时代变革相关,至迟从晚唐起,青绿山水因水墨山水的兴起而日渐衰落并淡出画史的舞台,青绿山水在这一背景下则过早地定格为山水画的一种古典形态。宋元以后,青绿山水基本上以支流的方式在“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的价值评判标准下缓缓流淌。到了元明清诸代,水墨文人画全面兴起,重墨轻色,青绿山水画遭到冷落。虽有文人画家偶作青绿而已,但是专门从事青绿山水画的画家,如钱选、仇英等已凤毛麟角,寥若晨星。这样的格局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青绿山水经历了漫长的沉寂岁月。在20世纪早起的山水画家中,有张大千、何海霞、陆俨少等对青绿山水画有所涉猎,但都是以笔墨勾皴为基础的轻涂薄染式的青绿山水,没有那种晋唐以来形成的积色勾染式的青绿山水样式,他们依旧是以表现文人的笔情墨趣为主要旨趣,并没有对青绿山水的色彩价值做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开拓。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青绿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依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是人类自然情愫的图像表达。青绿山水不仅表现了山川丘壑的自然之美,也表现了艺术家在山水中卧游遣怀、迁想神思和寄寓言理想的情与景的重构与再现,它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经典样式,已经成为后人敬仰与参照的永恒范本。
二、时代呼唤青绿山水
20世纪后半页以后,至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存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思想意识和审美风尚的更迭,中国美术的发展呈现多元性、包容性、开放性和国际性的格局,尤其是随着中国工笔画在中国的全面复兴,色彩的山水这一经典的绘画传统才引起学界的重视,青绿山水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又被艺术家重新认识挖掘,一批对青绿山水情有独钟的艺术家对青绿山水的传统资源做了深入研究,并生发出新的青绿山水画样式,取得了非常可贵的成绩。进入21世纪,在全国范围内,参与重色积染的青绿山水画家才开始有所增加,他们多以重彩勾勒为特征,具有明显的写实性。山石树木的描绘,都以严谨细致与客观造型,线条的勾勒皴斫,皆服从于形、质的需要,画面的富丽堂皇、雍容华贵展示出更为显著的程式化表现。这是传统青绿山水的基本特征和当前青绿山水画的基本面貌。
例如,人们所熟悉的著名青绿山水画家林容生、许俊、满维起、牛克诚、范扬、卢禹舜等,他们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青绿山水画的探索与尝试,他们都有深厚的传统修养,并且能够结合自己的秉性,创造性地生发出新的青绿山水画样式,既有传统的文化精髓又有个人独特的风格面貌,既有时代精神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可以说,他们在时代的浪潮中经过自己艰辛的探索取得了非常可贵的艺术成就,同时也创造了青绿山水画的新辉煌。即便如此,青绿山水画依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从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价值需求衡量,都应当加速挖掘,整理、研究传统青绿山水资源,不断生发演绎出独具特色的青绿山水风格与样式,设想一下,如果中国的文化复兴没有青绿山水画的参与,那么中国的文化复兴就不完美,当代世界艺术之林也会黯然失色。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没有理由对祖先创造的珍贵艺术财富视而不见,更没有理由拒绝历史交给我们再创青绿山水经典这一艺术文化使命。
当今,水墨文人画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青绿山水画在观念、技巧、材质、形式、内容等方面的革新与探求已经全面展开,“大青绿”、“小青绿”、“重彩设色”、 “金碧山水”、“没骨山水”、“工笔山水”等一系列代表了对于精致、健朗、阳光、开放等立场的青绿山水画样式已经在与其同样健朗阳光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它的生长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及绘画传统这一强大的根基,因此它的生长就展现出无比强劲的动能和力量。不得不说,正是时代的呼唤,迎来了青绿山水画发展的全新生长期。
中国画在随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兴盛于一千多年前的青绿山水画,以石青石绿为主调的色彩观形成了古代传统青绿山水的经典模式,达到了其风格样式的高峰。时代在发展,青绿山水画的经典艺术形式也要紧跟时代的脚步,中国画的山水样式也要不断地传承创新,色彩的山水是大自然外观最基本的特征,青绿山水对于色彩的汲取运用,对于丰富青绿山水的风格样式,传达寓意深刻的山水风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青绿山水的色彩表现是一门复杂而深奥的学问,我们要在吸取前人精华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孜孜以求,让山水画的色彩表现更加独具异彩。
三、青绿山水画的价值呈现
青绿山水画的价值呈现需要用重塑时代经典来实现,重塑时代经典就要回到历史,只有充分认识传统青绿山水画的观念、技巧和精神价值,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创造。每个时代都有经典青绿山水作品传世,我想对于这些经典的认同是一致的,他们每个人的不同风格样式共同建构了中国古典绘画的完备体系,对经典的研读和选择是依据我们的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需要,不应拒绝对于任何一家经典的吸收,这与创作需要是密切相关,对于传统资源的截取借用也是依据于此。
任何艺术形式的创新与发现都离不开对于传统图式的研究和传承,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传统资源异常丰厚,我们任意截取当中的一个片段都可以作为我们进行再创造的原点。今天的艺术家面对传统的庞大根基,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创作原点,可以从早期山水样式中获取灵感,可以选择高古游丝的线条情致,可以选择李思训的传统、王希孟的传统、仇英的传统等等,他们为我们提供的可贵参照是我们不能拒绝的存在,我们可以源源不断地从他们的传统中获取创作的动能,无论是色彩、线条、图式还是精神境界都已经在我们的文化意识中扎根,传统的根基就是青绿山水继续向上生长的文化土壤和自信支撑。可以肯定的是,许多青绿山水画家在有意识地截取传统资源的基因,并且选择新的材料、新的技法、新的造型、色彩及构成形式,以不断翻新的面貌呼应着当代的审美需求,绘制过程中,艺术家在汲取古典青绿谨严格法的同时,尽可能地尝试将新材料和新技法引用到创作中来,试图吸收水墨画、水彩、油画及其他现代绘画中的新技法,用勾、染、晕、罩、擦、划、刮、抹、涂、薄染、厚涂、滴落、堆砌、拓印、刷洗等等方法加强笔触笔法的丰富性和肌理层次的可读性。
传统的青绿山水样式,以自然山水中的山、石、云、树作为为基本造型,并通过各具情质的线条、色彩、质感等手法呈现出一个个真实而又充满诗意的山水世界。它一方面呈现了着自然山水的万千气象,一方面也在完成作为“画面山水”的语言建构。当下的青绿山水画创作,既要认真学习传统青绿山水画的观念、技巧,又要通过写生保持自然山水的生动性,同时也不能忽略了“画面山水”样式的可读性;在对自然写生的同时,又能够重温传统青绿山水样式的精神价值,这也许应该成为当下我们创造青绿山水新样式的基本出发点。
四、结语
青绿山水作为我国山水画传统样式的古典形态,但他在其千年之久的总体萧条历程中,仍以其严谨入微的形象塑造,精致绚丽的色彩追求,鲜明的装饰意味和丰富多彩的表现技巧,以及强烈的视觉感染力长期吸引着人们内心深处对色彩的钟爱与迷恋,虽然一度衰落但没有断流,它在新的时代呼唤下青绿山水已经重新焕发生机,无论是从观念、技巧还是从其文化与精神价值方面,都已经全面进入引起学界的重视,青绿山水的光辉必定再次闪耀。青绿山水的当代价值不仅体现在绘画样式的再造,更体现在青绿山水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与艺术精神,因此通过系统研究梳理青绿山水在中国山水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轨迹,重新审视青绿山水画的文化品格和审美价值,深入挖掘其传承数千年的色彩资源,研究从绿水青山到青绿山水的色彩转换规律,丰富演绎兼具中国精神和时代风貌的青绿山水画,对于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伟大征程具有深远而重大的精神文化价值。
2018年7月 马小虎写于北京画院宿舍
作者:马小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