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萧疏淡雅 高逸天真 ——萧阳山水画品读 有名家论曰:从绘画本体论,萧阳颇得文人画萧疏淡雅的意境,传递的是高逸天真的情怀,其作品构图作平远和深远,造境上讲究虚实相生。以书入画,以画载道,对于一树一石一草一木的勾勒能够充分表现出笔墨语言的自立和自觉,同时有意识地通过墨色的渲染变化追求大千物象的气韵、气象和神采。 读萧阳山水画,首先感受到的是其“以书入画、以画载道”的笔墨追求。李苦禅曾言:“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书写是中国画的根本属性,它对绘画的取舍和提炼物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萧阳的书法用笔渗入山水画中,笔力劲健洒脱,刚柔相济,点线皴擦间蕴含着力度美、韵律美和书写美。中国画尤重以书入画的笔墨追求,笔墨线条是中国画的灵魂,离开了这个基础去涂抹,虽也可能是艺术,但已不是中国画。纵观中国绘画史,举凡大画家莫不是大书家。远如宋之米芾,元之赵孟頫、倪瓒,明之文征明、董其昌、青藤、白阳,清之郑板桥、金农。近百年的画坛大家亦沿袭了以书入画的传统。吴昌硕将石鼓文的金石气导入其花卉,张大千的魏碑行书使他的绘画用笔如铁线银钩,齐白石将书法中的纵横大气引入到大写意花鸟中,徐悲鸿对碑隶的精研使他的写意骏马笔墨奔放而灵动,潘天寿的高超书法使其绘画笔力千钧、力能扛鼎,李可染的“酱当体”书法成就了“李家山水”的厚重博大,陆俨少独创的“勾云法”则得益于其书法的行云流水。 读萧阳山水画,同时感受到的是其“以古为镜、以自然为师”的意境营造。品味萧阳山水画的古风雅韵,亦同时品味到新生活和新山水的灿烂。在黄宾虹的画学篇中,屡屡提及画法中“古法”的概念,宾虹翁以他丰富渊博的金石与史学修养,对金石之学与画法的内在关联等等,作了具体而入微的体认与总结。其画学观点,记述着一位学者型书画家的思古之情与求新之念。萧阳以古为镜,以自然为师,其艺术视野超越笔墨桎梏,笔随心动,以手写心。潜心探索笔墨新意,注重意境营造,是萧阳山水画创作的执着追求,它包含了作者的“情”和“意”,其情主要是源于作者登山临水时的“触景生情”或写胸中之逸气时的激情,而“意”则是“迁想妙得”之审美修养的积淀和人生感悟。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所描绘的对象之中,成为一种客观物化的情感,故能创造出写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意溢于水的感人意境。 读萧阳山水画,还能深度感受到的是其“高逸天真、心与山川相合”的山水情怀。山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至深。老子的《道德经》多次出现“天地”“自然”“万物”等字眼,庄子更不用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古人对山水的挚爱,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文学和书画艺术的创作。在中国画中,山水画独树一帜 ,成就最大,影响也最大。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被古今文人、书画家引为知己,借以言志、明心、寄情、悟道。画家在创作中更懂得从山水中领悟宇宙人生的真谛,将心灵诗意地栖居于山水田园中。心灵与自然的交融,是最为动人的乐章和美不胜收的境界。山水,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艺术,也丰富了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它是中国文人、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它甚至就是古今文人、艺术家的生命。让心与山川相合的山水情怀是一种心灵的畅游,一种醇厚的文化享受,更是文人、书画家的精神寄托。 文泊月、2014年12月9日 (王华超,笔名文达、文竹君、文泊月。作家、书法家、书画评论家、新闻名专栏撰稿人、央视《子午书简》访谈学者、“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徐州市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已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时代潮等刊物发表诗、散文、言论、隨笔2500余篇,出书37部,其代表作为红旗出版社向全国重点推荐的《仰望星空》《迎着太阳生活》等5部。)
作者:文泊月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