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看碟记
亚平离开上海的时候,留给我一批碟。这个周末疯狂地看碟,或坐或半躺,在床上的手提上看得眼膜几乎要掉下来。吾儿说:“老妈,又暴走了。”此言不假!
亚平的影评写得相当出彩,他挑碟的眼光颇独特。我个人认为:“颐和园”这样的片子永无在大众院线上映的可能,但年轻一代的导演能结合政治事件将两性间的缠绵表达得如此悱恻,实属不易。“立春”的故事有趣,开头数分钟的本子写得好,冷幽默,到后来就有点乏而过了。“向日葵”怎么说呢?就象他用了陈冲这样过气的角儿,叙述很流水帐,父子间的冲突十分脸谱化,过气。纪录片“凡高”通篇用他的书信作解说词,有点意思,可惜碟的质量差,画的色彩还原度还不如书柜中画册的纸质图片质量。香港的警匪片“神探”倒有几分娱乐性,刘青云将一个神经兮兮的破案天才演得活灵活显。真正有收获的片子是“布拉格之恋”,一个浪子在感情上回头,放在民族大义的背景里偷视人性,最嘻皮的却是最有原则的,镜头的表达细腻而有张力。联想,前一周陪儿在影院看“功夫熊猫”,真是好玩。从头笑到尾,乐翻了。虽说是个典型的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励志片,但它对中国元素恰到好处的运用和故事情节拿捏得当的处理,实在到位。
本想,借看碟,研究如何在文章中讲故事。后来,看得太多,有些糊涂了。
作者:佩鸿,2010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