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人生之船
我从小生活在大海边,对渔船有着一种特别的感情,渔船是人生的象征。
每次到渔港,总是会被停泊在港湾的各种形象、各种姿态的渔船所感动。
渔港是一个大家庭,渔船就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那庞大的远海拖网船,无疑是家庭的主人,而摇曳的小艇,却象顽皮的小孩,穿梭于港湾之间。各种不同造型的渔船,不就是家庭各个成员吗?
我忽然觉得自己就是渔船。在浩瀚的大海中航行,那就是人生的历程;渔船在惊涛骇浪中搏斗,人生几许风雨相随。有收获的喜悦,有迷航的困惑;看到沙滩上解体的老船,感到人生的无常而无限嘘唏。我把我的情感融进我画的渔船中去,我试图以渔船表达我对人生的体验。曾经有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之志,回顾走过的路,未免产生“曾经沧海”的感慨。
线的诱惑
我喜欢线,传统的笔墨技法基础就是线条。国画技法的书写性,决定了线条的独立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孙过庭所描写的“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如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这是多么美妙的形态,这就是线条的魅力所在。
国画中的书写状态是一种快乐,情之所致,任笔挥洒,所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
一个画家,观其线条即可窥其书写的功力,这种功力来源于对书法的长期浸淫。黄宾虹论笔法中说的“锥划沙”、“折钗股”、“屋漏痕“、高山堕石”等等,是经过长期书写练习而获得的用笔力度的表现。
船的结构复杂,我想只有用线才能得以充分的表现。我力图在线条的疏密对比组合之中寻求和谐,在线条的轻重快慢中求变化,在书写的过程中寻找快乐。
智者乐水
古人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我虽然不是知者,但对水有着更多的偏爱。生于斯,长于斯,开门见海,日久情深。“徒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水是无形的,透明、纯洁、深邃。
水是有形的,你看那大海,惊涛如雪溅长空。
宋代马远绘有水法十二幅,如“层波叠浪”、“秋水迥波”、“云舒浪卷”、“湖光潋滟”等等,被誉为“曲尽水态”,可谓传统画水之经典。然则这种以线描写水态的传统表现技法,总觉得无法表现水的质感,无法表现大海的变幻无穷。
我想,为什么不可以借鉴水彩画的技法,用水墨的浑化,表现水的透明、水的流动,表现大海波涛;肌理的少量运用,有助于表现水的质感和氛围。渔船的线的表现方式与海的泼墨表现方法所形成的对比,也许更能加强画面效果的表现。
诗书画印
我总是想在作品中追求现代的表现方式,我从传统的文人画中得到启发,让诗书画印在作品中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文人画中虽然是诗书画印四者结合,但在画面上书法和印章却处于非常次要的位置,我把诗书画印作为一种构成元素,放弃传统的三远构图法则,采取二维空间的构图方式处理画面,让书法元素处于比较突出的位置,放大印章的印面,增加其视觉冲击力。而作为作品灵魂的诗词,则力求表现一种真实的情感。我希望找到一种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有现代审美观念的表现形式。这是我在中国画创新的探索中的一种尝试。
作者:冯兆平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