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书家模样与大成气象——董绪纯书法艺术有感

我们知道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汉字则是在典型的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在书写表意的过程中,中国书法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所以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一个好的书法家写出来的字,一定会有自己的模样。我从书法家董绪纯先生的书法作品中,高兴地看到了属于他的模样。他写的撇捺,就像他的微笑,稍放即收,实显儒雅;他处理一个点,总是高高抬起,轻轻落下,就像批评也给人一个接受的过程;他写的行草,就像他本人在悠闲的散步。我仔细读,也许能够读出是夏日的清晨或者是冬日的傍晚……这是书法带给人的一种审美感受,是表意的结果。

我一直认为不趋时尚、不落窠臼、不随风摇曳,能够准确表达自己本意的书法作品,必是上乘。这固然需要耐得住寂寞,不跟风炒作,潜下心来研究书法之道。几年之前,我在编辑董绪纯先生所著《中国书法艺术展望概要》、《草书技法与创作浅谈》等文章中,就看到他在书法之道上所下的苦功。这种功夫不仅仅是笔头上的功夫----它容易流于机械性制作,造成情感的流失;它还需要有心上的功夫,所谓“书从心来”,那就是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以眼法促心法,让心有其感悟,进一步带动手法,达到心手双畅。书法艺术所特具的文化品格就表现在这里。董绪纯先生深知其理,深悟其妙,所以他常常在书法创作之余,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形诸笔端。我们在《中国书法艺术展望概要》篇中,不仅可以看到他对传统书法的系统梳理、对当代书法繁荣发展的分析综括,还可以看出他对魏晋以来,特别是东晋“二王”风格的深入揣摩和研习。这为他书法创作的不断提高打下了深厚的理论根基。

在中国书坛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书法艺术升华到观念变革的高层次,书法逐渐由实用功能转变为艺术欣赏功能,这无疑是时代的进步。人们正是在这种欣赏愉悦的过程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崇高。中国书法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还担负着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神圣使命。如果用现代的观念诠释“书法”一词,我认为“书”在实用功能的转化之中,仍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普及性,但“法”就因其法度的规制与约束而具有了文化层面上的审美功能。就像格律诗和芭蕾舞,对于书家的肯定往往在一个“法”字上。

也许是多年军旅生涯和机关生活的历练,董绪纯先生在其性情上也找到了书法之“法”的相通之处,也便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书法现代性并不是简单取决于书法艺术的点划、线条、结构等表象,而是取决于内在精神的物化。在张扬与涵养之间,董绪纯选择了后者来成就自己。

正因为董绪纯先生的书法作品融注了自己的性情和涵养,才使他的字有别于他人,而不是流行的那种千篇一律的书写样式,他学于羲之,而不囿于羲之,他个性鲜明的特征,蕴藏着美学价值和文化品格。读董绪纯先生新近创作的行草作品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杜甫的《秋兴八首》等,都是多幅八尺屏,结体大度,点划精到,气韵生动,神采飞扬。我觉得他在当代中国书坛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一位书法家有了长期的厚积博采、历练修为等成功要素,对他从事的书法艺术而言必见其大成气象。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文艺报美编)

作者:王爱红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