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这批画是去年在闽粤交界的饶平一处叫“惠村”的山村创作的。此后一直搁笔。时隔将近两年时间,重翻阅此批水彩画,从头看来,发觉那时的心境是如此透明、鲜活,竟让自己感动,由是生出一些想法。
我1985年于广州美院毕业后,来到另一座城,任教于汕头市教育学院美术系,从都市到都市,从学校到学校.简单的履历,单纯的生活,缓慢养成一种习惯,唯寄情于绘画.浸淫或娱乐。绘画已渐渐化成一种生活方式,并作为回避纷乱无序的都市节奏,寻找心灵桃源的唯一手段。有朋友说我骨子里是纯情派,也许有些道理,我也曾企求超越。仰望当今画坛前沿,但身处偏远南方一隅,所处人文环境温和.气候宜人,环境造人,渐渐便觉得难于追上时代潮流.面对纷乱的当下艺术,怎样画才有意义呢?这一点的确让我茫然。后来到了惠村写生,方觉得其所也。那是一处弥漫着山野气息、雨水充沛、有纯朴山民与四季山果的山村.我心中的桃花源也许就在这里了。许多纠缠不清的问题全都抛弃在城里,在这里只有作画,让手脚动起来,真正是在自然的默契中寻到绘画之乐。时至今日,我在惠村完成了近干幅油画、水彩。
在惠村创作的日子里,因为随心所欲,水彩固有的表现技法有时被激情的需要冲淡了,主观色彩特80强,对自然的感动,景象的陶醉,色彩在胸中盈积,慢慢地在自己的笔下倾泻流露,整个画面通过几条较明显的结构线,让斑驳无序的色块默契地融在一起,产生出意外的效果.于是感觉到这处于半理性状态产生的半抽象效果更富变化和韵味,它可能是最适合于我个人情性的表达方式。我对绘画也不想作过多的解释,只求适意自然。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