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人格涵养的印证——山水画境界谈

  秦岭脚下有个农民画家,内心纯净且能“安贫乐道”,天然的人生境界使他作起画来,能按着自己的审美与心灵需要,像溪水流淌一样,自由地毫无滞碍的表达自己的愿望。他随心所欲的组合画面和色彩,根据想象来勾划自己的世界。在他的艺术世界里,没有什么规则,没有什么定式,只有心灵流动的痕迹。那种质朴、稚拙的构图,那种不可知解、毫无因果联系和打破日常逻辑的画面,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与内在激情以及特有的秩序美。这种特殊的秩序美来自他与大自然的关系:他把自己当成大自然的一部分,这使他与自然的交流有了最大可能。

  我曾在他那得到了很多启示。几年后我又去看他,他已经发财了。听说常有外国人去他那买画,并称他为中国原始画派的鼻祖。名出了,钱也赚了,可艺术的生命却失去了。当他不知自己所作之画有好坏之分的时候,他能按着自己的审美与心灵需要去创作。一旦自己的画走进市场,有了高低贵贱之分,自己的真性淡弱了。再看他新盖的房子,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坊。

  性情本是天生所赋,后天也可修治。通常用世俗的学问来修治本性;用世俗的思想来迷乱情欲,这是愚昧的人。而能抗对俗学,抵御时风,以恬养和,实行一种精神对潮流的超越。 “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固守信念的凝定,才可能不“丧已于物,失性于俗”使精神永远超出时俗之上。只有保持心灵上的纯朴,才能体认天地的真常,才能达到淡然无极的境界。这是中国画进入“惊若鬼神”与造化同工的大美表现的主体条件。所以古人把山水画视为画家在完善自身人格形而下器时的一种载体形式。不具有高德,不能顺应自然规律,不以能“游”的精神去感应自然,也就不能与山川内美神遇;没有美的关照,就没有艺术境界的诞生,也就谈不上山水艺术。倘若能“致虚极、守静笃”使美的关照渐臻“至美”,技术表达也能近乎于“道”,才能使画家那种高度智慧和情思得以外现,最终进入参悟“道”的境界。中国最早的山水画论著宗炳的《画山水序》曾有“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未乐”的论断。可见宗炳早以把山水画推向了一个至高的境地。他所谓的“含道应物”、“以神法道”可以说是中国美学最根本的纲领,也是山水画最后的理想。在他看来画家在一种“畅游”和“卧游”的过程中能领悟“道”的境界。并深信,山水画不只是一种技术的活动,不只是一种手艺,它是人的那种高度智慧和情思“神”的产物,它就像《易》那样蕴涵着宇宙的一切。

  中国道家思想认为:“道者万物之奥”它是超出万物之上,是绝对的,也是浑朴无名的,是非常幽深玄妙“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何焉”。(《庄子•天地》)这浑朴无名的“道”虽然非耳目可及,但是天地万物的运动和变化却显示着“道”的存在。“道”无形、无色、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说明,但是中国画由笔意的中侧方圆,线质的刚柔强弱,墨色的枯润浓淡,形式的平仄开合等形式要素的整合关系,又完全可以淋漓尽致的表现“道”的特性,如果说山水画高层次上的表现是在于形上的追求,那么一切拘于自然物理因素的传摹,是永远无法体验以“道”相合的化境。只有以“游”的精神去感应自然,以清洁的情怀玩味由“道”所显之象,摆脱一切来自各方面碍于“神飞扬”、“思浩荡”的羁绊,才有可能进入以“道”相合的化境。

  当然山水画进入精神层面的追求,并不完全尽去自然物象描摹的一端。宗白华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指出:艺术境界是“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黄宾虹山水虽然全然不作纯自然的对景描写,打破了物理属性结构,进行一种完全是点、线、面、体、曲、直、方、圆、浓、淡、干、湿••••••种种因素的重新组合,进而再造了一种虚实、动静、疏密、主次、繁简••••••等等既变化又统一的神妙融合,来体现一种宇宙意识。但是也还要借助某种物象作为载体,具体的说是使抽象的精神,渗透到具象的形象之中,而具象作为象征符号走进画面时无不体现某种抽象的意义。这是“借物传情”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山水画正是由于有了这种艺术创造的心理基础和理论基础,画山水才不只是写相,而是借助含有抽象意义的点、线、面、体、曲、直等客观物象,在大小、有无、刚柔、虚实、开合、强弱、静躁、干湿、阴阳整体的对比中创作一种秩序、节奏、和谐,借以反映艺术家的感觉到的宇宙意识。

  何谓宇宙意识?有人把它归纳为人对宇宙存在和运动的规律性的感悟和心理积淀。山水画进入了宇宙规律大美的追求,也就是对宇宙本体的体验。这种本源的东西栖息于山水之中,圣贤者因而能观出山水之灵。不过不能“澄怀”者不能观“道”,这“澄怀”也既是庄子的虚静之心,以虚静之心观物,即成为由使用与知识中摆脱出来的美的关照。那么艺术境界的诞生首先得有美的关照,然后才能使你的技术行为有所宗旨。

  那位秦岭脚下的农民画家,原本内心是灵明纯净的,与大自然有天然的亲和感、融合感,这本就是“天人合一”、实通天人之大宗。因此,他的画看起来没有什么规则,没有什么定式、没有什么修饰、没有什么因果联系,完全出于美与心灵的需要,出于自己的愿望,任自己的性情随意挥洒,那是游刃于方域之外的人。当一切妨碍心灵与自然交融的因素都解消了,精神获得彻底解放,让生命之流伴随着自然而循环变化,让生命充满“至乐”的情调。这才是山水艺术的最后的理想,也是山水艺术最高的成就。

作者:韩敬伟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