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为「现代中国画」探路—袁金塔的第一个十年

为「现代中国画」探路袁金塔的第一个十年

林清玄

1985.05.01 时报杂志283 期

 

   

        袁金塔是国内画界极有才气的青年,他早年醉心于西画,十年前,从西画转移到中国画,曾以写实的国画,连得几次全国性绘画比赛的首奖。两年前,他从台北出发到西画的重镇纽约去学画,重新为西画与国画做了一次总的整理与思考,使他的绘画面貌丕变,不但在笔墨情趣上改变,观念与结构上也有了新的突破。最近,他在台北「春之艺廊」举行个展,距离他走上国画这条路正好十年,十年心路十年画路,他究竟为中国画的视点开辟了什么新的道路呢?袁金塔的经历又为国内的国画青年带来什么新的象征意义呢?

 

找出国画的症结

        第一次注意到袁金塔的画,是一九七七年他获得雄师美术新人奖的时候,那时对于他用单色墨韵所描绘的迹近于超级写实的技巧感到十分震惊,在当时,袁金塔就以他独特的面貌对传统的中国画有所改革了。

        传统的中国画素以意境见长,画家不论写实写意,全是追求一个古代传留的意境,袁金塔的画不此之图,他把空茫的意境落实道人生景物真实的观察,做了一个艺术家极为真确的见证。

        虽然在题材上,袁金塔仍无法忘情于乡土题材,他画了许多谷仓、牛车、蓑衣、草席、四合院、农舍、甘蔗园、木瓜树,乃至于迎神赛会、火车厂等等,都是一种记忆与观察所沉潜出来的素材,似乎于一般国画没有两样。

        不同的是,他选择的视点和笔法,是受过西方绘画严格训练后才有的面貌;而他笔下的农乡景色也是台湾乡村所独具的,不是凭空的臆想。

        后来我才知道,袁金塔早在学生时代就对国画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刺激他这种看法的是什么呢?他说:

   「大三的时候,我陪一位班上的女同学到校外去拜师学艺,当时我醉心西画,是抱着凑乐闹的心情去的,可是几个月下来,却发现了许多问题。例如,有一次老师示范山水画法,表现的是阳明山的风景,老师居然在山脚下画个茅亭,路上还有个束发髻的高士策杖而行,当时我直觉的反应是:阳明山并无此景,只有四合院、别墅或高楼⋯。当时我就请教老师,老师竟说:『不这样,就不像国画,习惯成自然。』」

   「这是我第一次强烈的感受国画的问题,当时我就有一种预感,国画实在大有可为,我一定会发现新东西。渐渐的,我将心力从西画转为中国画,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越来越多的疑惑吸引我、给我挑战,使我欲罢不能!就这样,我走上了过话这条路。」

    袁金塔的这种心情,正足以反映许多无法接受国画的艺术青年一样的心情,因为他们要面对自己的眼睛,要面对真实的环境与人生,现有的国画观念似乎不足以满足他们。

    不一样的是,一般青年因为这样而对国画转头离去,袁金塔反而愿意去面对他,希望找到问题的症结。

 

生活与时代的气息

    早年的袁金塔就发现了一些国画无发展的问题所在,它们是:

1.绘画创作与时代脱节、与生活无关。

2.作品内容与表现形式过于单一面,缺乏多样性与多元化的发展。

3.画家多用技巧画画而少用思想情感画画。

4.如何使陈旧的绘画语言、符号获得新生,并积极的建立起新的艺术语言、符号,新的理论来创作。

5.绘画「纯粹性」、「独立性」的追求。

6. 绘画与科学的关系的诠释,以及科技成果的利用。

7.画家的专业精神与敬业态度。

8.国画教育制度的建立。

⋯⋯

    真是问题重重、千头万绪,袁金塔一开始从事国画的创作就是针对这些问题思考所得的结晶,虽然画中表现了他感情的一面,在基础上则是十分理智的。

    一九八二年以前的袁金塔,做过许多精彩的国画实验,例如他可以把焦点集中在一片叶子上,处理那纵横交错的叶脉,这种充分写实的工夫,在国画里是前人未曾做过的。例如他在颜色和构图的掌握,用了极为细致的颜色做丰富的构成,而构图也明确处理了远近,似是西洋技巧的转移。

    这时,袁金塔的画粗看是很西式的,仔细揣摩,西画没有这么复杂的墨趣,西画也没有那么多渲染的效果,在这个时期袁金塔以充分了掌握了东西两种技巧,并且让它们有水乳交溶的功力。

    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极为重视写生的锻炼,写生的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使袁金塔的画格外有生活的气息和时代的气息,使他写的虽是乡间景物,日常风景,也能摆脱了古人的束缚和文人画的窠臼。

    这个时期,他最主要的肯定是,为了「现代化」,不能不学习西方,然而必须认清崇洋、用洋式不得已的手段,一个有自尊心的民族,最终的目的在自立自强,成土、重土、用土,因此一个现代艺术工作者,不管用任何媒体来创作,总要牢牢握住自己文化的根。

 黑夜里的精灵 墨、油彩、纸 39.9x30.2cm 1984

现代画家的新观点

         根源于这样的理念,袁金塔在他的国画创作逐渐攀上高峰的时候,束装到纽约去,希望更深入西方艺术的世界,而且重整自己开创的国画观念。

        看了袁金塔在纽约两年,回国的第一次个展,发现袁金塔又全然不同了,他的创作面更广,这一回他画了许多抽象的国画,甚至也做了一系列的石板画,形式虽是西方的,笔墨的趣味则是延续东方的情趣。

        尤其他附带展出了几幅油画,所用的颜料与技巧固是西方的形式,也尽量在油彩间表现了中国画家对油画所能表达的东方趣味的可能性,味道却又接近于他的中国画,所以说当一个画家有了强固的观念和技法,不管他手上有什么画纸或颜料,总能出入其间,无所窒碍。

        他这一次大部份的作品都是雪景,是纽约的雪景、华盛顿的雪景、纽泽西的雪景,以及康涅狄格的雪景,只是他用的是国画的技巧,和一个现代中国画家的观点。

 窗前雪 墨、色、纸 61x45.5cm 1985

        我们看见的虽然遍地是雪,但每一地的雪都是不同的,袁金塔说这是因为实地观察写生的关系,他觉得写生可以表现当时当地的空气和呼吸,也是他用以突破国画限制的方法之一。

        在绘画材料的开拓,他用了生宣、矾宣、色宣、冥纸、美国卫生纸、厚纸板、道林纸,甚至是塑料材料的草稿纸,来表达他绘画的肌理。他的颜料则包括传统国画颜料、广告颜料、水彩颜料、压克力、油画颜料、蜡笔,并且常将这些颜料混合来用。他的笔也不限于毛笔,间或用油画笔、水彩笔,甚至用滚筒、塑料布、砂纸来代替笔⋯。

  雪景 墨、色、纸  71.5x98.7cm 1985

 雪 水墨设色、描图纸  36.5x34cm 1984

        之所以用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法,袁金塔说,他的目标只是完成一幅有中国趣味的画,并不在乎用什么材料。他认为艺术的本质是相通的,为什么要自我限制呢?

        纽约的艺术经验,无碍开拓了袁金塔更宽广的中国画道路,他甚至于勇敢的说:

    1.别人做过,我不做(除非我有新的发现)。

    2.别人不敢,我敢(但非标新立异,哗众取宠)。

    3.别人不能,我能(绝非无的放矢,而是有意义的创作)。

        他这次有机幅空照的平面,使画得以在四面八方看都能独立,并有无限开展的空间可能性,就是一次全新的突破。

 

建设中国画的自尊

        对于一个国画家在纽约的磨炼,袁金塔觉得最大的益处是使自己大胆了起来,而且离开了中国画的环境,也等于给自己一个安静沈思、整理艺术的机会。

        看袁金塔的近作,真可以发现一个成长中的艺术家如何艰苦的摸索与探路,想寻求一个真实无欺的自我,和寻求一条真诚对待中国画的态度。   

        十年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袁金塔的十年没有白过,他不是破坏性的否决中国画的传统意义,而是建设性的扩展面貌,如果有多一点这样的中国画家,成土、重土、用土,对建设中国画的自尊必然是有帮助的。

作者:林清玄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