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金狮·银狮与铜狮–访雄师青年组征画得奖人

金狮·银狮与铜狮–访雄师青年组征画得奖人

溪淞

1977.01 雄师美术

 

青年组征画的评选

        本刊主办的第二届青年组征画比赛,应征的作品十分踊跃,四百余件作品经李石樵、林玉山、刘其伟、陈银辉、吴炫三、黄永川六位评审委员的仔细评选,袁金塔的一幅水墨作品「蓑衣」脱颖而出,获得第一名。梅丁衍的「现象」和刘秀春的「起来吧!朋友」分得二、三名。

        在「蓑衣」一作中,可以看见农家半掩的门墙外,悬挂晾晒着一件厚重的蓑衣,泥墙上彷佛饱含着阳光的暖意,格外衬脱出蓑衣的蓬松质感,墙角堆放着石磨,门上帖着一角红纸,虽是无人的画面,却处处流露着农家辛勤生活的痕迹,格外含蓄动人。由这样一幅作品的得到首奖,证明这次征画比赛是成功的。

 

一、袁金塔和他的水墨创作

        袁金塔今年二十八岁,刚毕业一年,现任母校师大美术系助教。本刊通知他得奬的消息,并作了短短的访问。

        袁金塔租下了一栋老旧日市房屋,权充画室,一推门进入,就可以体会出这是一个「工作中的画家」的环境,没有阻碍人的家具,四壁墙角不是画卷、画具,便是杂乱堆积的废纸废布。坐在其中,袁金塔坦然的笑着,彷佛对这一切都很满意。

        「我原来在学校的创作多半以西画为主,如同『蓑衣』这类型对水墨技巧探讨的作品,不过是一年来的事⋯」

        袁金塔捧出了五、六幅长卷,衣服幅悬吊起来,给大家欣赏。一年来他每天晚上从师大回来,经常画到凌晨才睡,平均每天总要工作个四小时,若是一位较保守,习惯于「迭石怖树」的国画家,一个月起码也画出三十张作品来,然而袁金塔却十分吝啬地「一月一张」,慢慢地研磨出他的货色。

        从袁金塔的五、六张画中,且先抛开表现技法的成熟与否,他绘画的第一个特色是使国画显现出了时空的意义,不再是飘渺出世的烟雨山林芳草,而是类似「七十年代的台北火车站风景」,或是「新店坪林的农屋」、「彰化员林的村庄」⋯将这样的题材非常具体的呈现出来,而使习惯于看传统国画的人不得不提一口气,揉揉眼睛,仔细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民国以来,致力于国画革新的第一员大将,该要算是徐悲鸿了,从习西画着手,提倡国画须以「写生」取代「写意」,以写实的观念为国画增添新血,然而他所研究的题材也是有局限性的。今天若说西洋的油画有自由表现现代物质的可能性,中国水墨画尚不能有具体的证明。翻开芥子园画谱,各种笔法的解说无非是山石竹木鸟兽虫鱼,人物亦局限在古装之例,这些笔法可能转移来表现今天繁多的物质景象吗?水泥大厦,塑料沙发椅,钢管、玻璃杯⋯?

        袁金塔佩服徐悲鸿对国画改革所作的努力,在学校以西画创作为主力的他,所走的途径也与徐悲鸿相似,设法将西画训练出对形、色的客观观察力法运用到水墨画中。摘录他创作台北火车站一图的「工作笔记」,可见他创作方法和一般以概念作画的国画家不同。

 

8月3日—黄昏至车站送友人返乡,在月台蹓跶,无意间发现远处烟雾迷蒙,一束束白烟配以黑漆漆的老火车头景况至为壮观迷人,可惜身边没有半张纸,不然来张速写多好!

8月4日— 下午四时至车站速写,其实我昨日所看的远处乃华山货运站。

8月5日—再度到现场观察,并作细部描写纪录。

8月6日—整理现场所作的写生,完成整幅画的构图。

8月7日—至现场摄影,将火车头、调度厂、车厢、列车⋯等加以摄影,作为作画时的参考。

8月10日—将原先的构图局部修改呈现在的完成图。

8月11日—由于要表现烟雾迷漫,天色晦暗,故选择土黄色的宣纸作画,首先用炭笔打轮廓,接着先从主题部份下手,先描绘火车头、调度厂、烟,然后在画远景,最后画近景。

8月20日—第一次的墨色已全部画完,接着全部用色染一遍。如此一次画墨色一次染色,重复六七次,但每一次所画的墨色及所染的颜色都要部份保留下来,切勿第一次画的全被第二次盖掉,如此才有层次,才厚重。

9月4日—到裱画店将画先拓一层,待干再整理,加重墨、焦墨,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也就是画龙点睛的功夫。

9月10日—全幅画完成。(袁金塔笔记)

 

        从这份笔记可以看出袁金塔不只运用了铅笔素描,也运用了相片做绘画的草稿策划,再抓住了刹那的感动后,理性地一步步将感动的内容清晰、具体地表达再宣纸水墨上。再题材上,无论火车头、调度厂、铁轨、枕石、现代建筑物、商店招牌⋯在国画过去处理的技巧都无前例可寻,他自然要重重克服困难,然而正是因为如此,观看袁金塔完成作品时,可以清楚地看到他诚恳真挚的一面,而不致于像少数已定型画家那样「熟极而流」,仅使观众「惊叹」而不能使观众「感动」。

        诗人艾略特说:「诗人过了二十五岁,而没有历史的使命感的话,就不该再写诗了。」类推下来,画家又何尝不该此。观看中国艺术过去的辉煌历史,以至于今天的混乱不定型情况,有心的艺术工作者也应该在历史上寻找出属于自己的坐标点,为艺术史的承续与发展进一点力。

        「—对中国水墨画的现代化,我的研究和尝试,只是想唤醒更多人对这方面的注意而已—」袁金塔在访问中说,并对位来的创作方向有一些具体的计划:

        一年来对水墨画题材的选择,泰半局限在乡村人家,这或与他对家乡(员林)童年、少年的生活追忆有关,然而今后他将逐步将题材扩充至发展中的都市,各种新建设的描写上。如果一年来的画多少还给人几分怀旧感觉的话,新题材将着重「描绘今天以展望明天」的表现,「⋯还有,现代人物在水墨画中也是纯新的挑战,值得去尝试。」

作者:溪淞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