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荡气回肠 画坛力量

     山水画的主题自然是山水。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大多山水画都是有山有水的,有不少是只有山没有水,但只有水没有山的,则少之又少。原因在于,“水”是无形无色的,难以仅仅用笔墨来描摹,而必须通过山色和山势来规刻、衬托。山是艮卦,是“静止”、“边界”之意,如果谁“水”的浩瀚恣肆体现着流动的力量感,那么“山”则暗示了一种“君子以思,不出其位”的中庸、节制的智慧。一个优秀的山水画家,不仅要通过修身养性的自我超越法门来实现“气”的开阔与浪漫,还得洞察到“知止”的重要性,通过蓄养精神、细致磨砺的自我规训功夫,吧“韵”的精微奥妙在方寸之间展现的活灵活现。正如郭熙所言:“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取其势,近看之取其质”一把捉到整体的气势,其兴盛或冷傲、高远或清幽,这都是画家个人修养眼界所致,而通过“格物致知”的细致观察而品味“物性”,框定笔墨的法度与节奏,则需要长久与自然山水的亲密接触与感悟,还需要技法上的苦心孤诣。“气势”纵然重要,但非得到这份缔造形态之“韵味”的细致功夫不能呈现;是以“气韵生动”,首先得强调“韵”的合乎法度,而这份“韵”当然不是已有的尺度与规则,而是在前人和自己的创作经验之上生发出来的新的形式化的步调。正如艮卦卦象所暗示的:山上有山,知止而后定心,心定而后能自我拔擢、升华,达到新的“高度”

      这并不是说“山”之“韵”和“水”之“势”就是截然分开来谈。在裴家同先生那裹,这两者是合而为一的、继承了傅抱石先生描刻山峦的细致笔法和节奏感,裴家同先生站在高山之巅,本来已经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但他并未仅仅停留在自我规训的层面,而是努力尝试跟随时代的流动变化特征,试图把握那份“逝者如斯”的形式规律。进而我们看到,他将“山”和“水”抱在了一起,让山中有水,水中也有了山。山的物性的边界依然存在,只是柔化,具体化为一阵变动不居的连绵氤氲,从纸上一直蔓延到之外的实在世界。松谷清幽,内涵渺远,一股清泉打破静寂,将格局拓展开来,在表现画家个人的胸襟与见识外,还冥冥传达着作为整体中国山水画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山水画不仅仅是表现山水主题的画而已,还是一种将个人与世界融贯在“气韵交融”境界之中的生命实践。

      流动的山势是“水”的框架与骨骼,同时也构成了“水”的表象与肌肤。就像老子所言,“居其白,守其黑”,同样在中国画的语境之下,遵循有形有体的笔墨嵯峨,其目的是凸显那股无形无色的上善之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裴先生笔下的山不再仅仅只有“知止”的风格,还应有着“变通”的灵秀气派。因而可以看到,他所钟情的山水正是以钟灵毓秀见长的黄山;每一颗松树的枝叶都连贯地叠在一起,色彩纷呈,浓淡有致,朝着同样一个生命的原始节拍运动着,其中既有着瑾严的运笔“知止”,又有着宏阔的艺术情怀;黄山的“云”和“水”本是翻滚不定的自然景观,在裴先生的笔下与山巅的刚硬挺拔精彩地构成了阴阳并列,水乳交融的图景,偶尔呈现的行人游客、山寺庙塔则使之不乏人文传统的风致… … 这便是前面提到的“在山之巅”的艺术境界。

      裴先生在黄山之中悠游品味,把人世间的条款以天地大道的机巧幽微有机地贯通在一次诗性十足的丹青实践当中,这纵然是“知止”,也是“无尽”-“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因而我们可以看到,总有那么一股悠然的智慧山水,从始至终贯穿在那每一条洒脱且凝练的条中,“在山之巅”的裴先生以智慧、悠然之笔,描绘出灵性、超然的艺术世界,在中国山水画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灿烂夺目的一笔,祝先生艺术常情,生命常青!

作者:饶宗颐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