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姜宝林论崔子范画

对崔老的艺术,我有一些研究,今天对这些作品比较系统地看了以后,印象更加强烈。以是高度的大写意,二是高度的单纯,三是高度的平面化,四是高度的强烈,而成为一个大家。

高度的大写意。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大写意的历史,从明代徐青藤开辟大写意以来,经历了石涛、八大,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这几个高峰,最后到崔老。把大写意的这几个时期的作品做一对比,就可以看到,崔老的大写意确实是在前边几个高峰之上。他不管在意趣、意境、造型语言上,都更加提炼,更加提高,更加高度的写意。在参观时,我们从二楼崔老的展厅,突然转到古画展厅,看到齐白石的作品,马上感到齐白石的作品秀气了,具象了。这只是我主观上的一种感受。说明崔老把大写意推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高度的单纯。他的作品单纯到不能再单纯的程度了。这是构成他目前风格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我们中国画就形象、笔墨来说,追求多样的变化,但是多样化了,又高度的统一,高度的概括,高度的单纯,单纯里再求变化,这才是最高明的。如果变化的太多了,就变小家气了,就没那么单纯,没那么整体了,就没有那么强烈的冲击力了。但是崔老的高度的单纯,就把他的画推到了更高的阶段。

高度的平面化。看崔老的作品,等于是看陶瓷木刻。用这种表现方法的,就是崔老,再加潘天寿。潘天寿的作品也像陶瓷木刻。崔老套几个焦墨版,套一个彩色版,大块对比的差距,就把层次拉开了。他不追求局部的小变化。比如墨分五色,一笔里头要有很多变化,这样在整个画面组成中,就可能零乱破碎,没有那么整体,没有那么强大的冲击力。你看牡丹花就是平的,但是牡丹花这个平面里,叶子的平面里把对比拉开了。再如白菜,一个白菜的叶子,就是黑墨的,把白菜杆画成淡墨的,淡墨和浓墨又形成一个对比,并不是在墨叶里追求更多的变化,或者在淡墨的白菜邦子里追求更多的变化。他追求大处的对比,整体的对比,这就使画面达到了高度对比的阶段。

这几个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不是孤立地分开,所以就构成他的画面的强烈的冲击力。那种力度,那种强烈,你光看他自己的画并不是感到很强烈,如果把他的作品跟别人的作品放在一起时,你就感到他的作品特别强烈。我从他的画的展厅走到齐白石的那个展厅,就产生这样的感觉。崔老的艺术道路对我的启发很大。齐白石讲,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崔老正是学习前人的精华,规律,变成自己的东西。当代学齐白石的很多,但给我启发最大的,一是崔老,一是青岛的张朋先生。这二位是学齐白石,都是按照自己的学素、阅历、追求,推到两个极端,而成为自己的东西。崔老是把齐白石推向更重、更厚、更拙、更整体、更平面;张朋是把齐白石推向更轻松、更潇洒、更生动、更有灵气。

——姜宝林(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画院院长)

 

作者:姜宝林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