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为改良一个民族的文化而画画

为改良一个民族的文化而画画

    谁也不曾料到21世纪的今天,急速的全球化进程将艺术家卷入一个史无前例的信息大爆炸时代,历史上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艺术观念如此自由的流通。国外现代主义的流派、后现代主义的思潮、中国画的传统以及世界其他民族的艺术样式都成为中国画家创造可借鉴的资源。然而资源的丰富、空气的自由并没有让艺术家感到充分的自如,而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选择的困惑。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可谓当下中国画的现状。许多中国画家继续在传统语言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另有一些则融合现代思潮于新的实践中,还有一些则继续着林风眠所开创的现代中国画之路的探索,林逸鹏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位。

作为一个画家,林逸鹏始终从艺术语言的本体上思索着中国画的现代性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大陆渐渐掀起了后现代主义热潮。在绘画领域,受后现代影响的艺术家常常倾心于作品“内容”的表达,企图摆脱现代主义所注重的“形式”,他们关注社会、关注环境、关注心理,采取与现代主义不同的艺术表述,力图使作品指向社会涵义,图像走向寓意。这条沿着西方当代艺术轨迹铺设中国画的道路,无疑会丧失自身的语言特性。

林逸鹏很清晰地认识到这个命运的归宿,他始终认为:现代的中国画要既具有当代艺术的共性,又能体现中国画的独特个性。他看到了在吴冠中之后,中国画面临的问题,即,尚未完成中国画现当代的整体建构。以此为重任,他已经进行了数十载的艺术思考和探索。中国画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是突破传统语言系统的制约,并在现代性的语言中具有民族文化的传承。林逸鹏不仅使作品具有鲜明的现代性,更关注民族文化中优秀成分作出当代性的表达。为此,他默默耕耘,直至2009年,在沉默十年后才发表了系列力作,创作出了极具个人语言风格的中国画作品。

中国画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是突破传统语言系统的制约,并在现代性的语言中具有民族文化的传承。林逸鹏不仅使作品具有鲜明的现代性,更关注民族文化中优秀成分作出当代性的表达。为此,他默默耕耘,直至2009年,在沉默十年后才发表了系列力作,创作出了极具个人语言风格的中国画作品。可以看到早在2002年他的《云南印象》系列,图画中有着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图像。东方式的韵律感,大面积的色彩运用,创造出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在平面化的造型语言中,不时闪烁着诸多西方现代大师的影子;其画面亦善于使“气”,时而浓墨重彩、狂放不羁,时而用笔稳健、优游涵泳,散发出经徐渭、八大、石涛精神洗礼后的神韵。

从2002年创造出新图像至2011年,近10年的时段中,林逸鹏的绘画语言相继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他深知,感受是画面的生命基础,精神诉求是画面的灵魂,画家要根据不同的感受赋予画面新的生命形式。在创作于 2007年的《云南印象——绿色情怀》、《云南印象——傣寨系列》等作品中,十分明显地看出作者的不同心情以及感受的变化。前者狂草似的直写青翠的生命力,而后者如春风化雨般的营造出温润典雅的傣寨风情。每幅作品均体现出画家独特的艺术感受,可以看出,画家迷恋于傣族人民淳朴的民风和西双版纳的美丽景色,房屋的形状、长廊、月夜、普通傣族人的生活场景,在画家的笔下卓然意趣、生机盎然,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生命形式。在看似漫不经心的轻松笔触下,弥漫着散淡的东方诗意。

而在新近一批描绘江南水乡的作品中,林逸鹏似乎将画面推向极简,作品往往是日常生活场景的一隅,农房、小狗、小树均成为传递画家心灵深处的意象,寥寥几根线条,几大片纯粹而诗意的颜色,营造出一个亦真亦幻、极为常见的视界。与此前的作品相比,画面仍然是平面化语言的继续,但林逸鹏似乎有意地减弱了形式感,强烈的语言形式隐匿在显示画家内心情感的物象中,宛若天成。画面中无目的的闲适、庸懒的阳光、似真非真的物象,无不流露出一个现代文人对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忧思与关爱,现代性的诉求只能是画面所体现的一种精神指向,这种指向折射出画家的思考方向和思想深度。当然,作为一个画家,要用现代语言形式体现现代人的情感则是每一个艺术家奋斗的终极目标。在这个问题上,林逸鹏可谓早已洞彻见底。2001年,林逸鹏以短短4000字左右的《废纸论》就引发了美术界的广泛讨论。《废纸论》的产生并非偶然,是画家长久的思考当代中国画所面临的深层问题的必然结果。2000年画家发表的《笔墨往哪里去?》(载《美苑》)、《传统中国画面临的无奈》(载《文艺研究》)就已经开始对中国画的现状进行深度发问。继《废纸论》之后,画家经历了艺术实践与思考的长期结合,2008年,画家又推出《中国画的未来之路》(载《新美术》)、《中国画的新精神》(载《美术报》)两篇宏文。如果说《废纸论》及其前作是画家对因袭传统的质疑,是破;而后两篇则是对艺术现状的思考和对未来洞见,是立。在《中国画的新精神》中,作者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对善与和平的理解和追求就是未来中国画的新精神”。在言简意赅的观点中,体现着一个现代艺术家的艺术良知与社会责任感,饱含着对人类的大爱。画家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审视现代文明,并深刻地认识到文明的普世性与个体文明之间的差异,从而揭示出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及中国画在当下社会所应具有的功能。

“善与和平”,一方面是人性中美好与共同追求的一面,另一方面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优良品质的积淀。她具有民族特性的历史基因与人类普遍向往与追求的共性,在当今世界文化走向融合的大背景下,更具有了现代性与世界性。“对善与和平的理解和追求”作为林逸鹏探索中国画新建树的一面旗帜,一直成为他思索与实践的着力点。

艺术家即使不是一个哲学家,至少是一个思想家。

林逸鹏自己也常常谈起:“我不仅仅是画画,更是为改良一个民族的文化而画画。”此等勇气与卓识不正是今天我们的艺术界所缺乏的吗?中国画亟须转型,这种转型并不是依靠劳模式的画画,也不是“戴着别人眼镜的拙劣模仿者”,更不是紧跟时风的投机者所能解决,而是要在艺术家良知的支撑下进行艰苦卓绝的探索!

 

蓝达文,福建省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漳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

 

 

作者:蓝达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