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李汉平先生早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多年的楚文化浸润和系统的学院美术教育,使他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并具备了良好的文化素养。
研究生毕业后任职于北京林业大学,并成为艺术学科负责人。艺术系初建时期,他因忙于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占去了绝大部分时间与精力,因此,当教学与工作都相对稳定之后,他便立志深造,专攻中国花鸟画。于2007年到中央美术学院做访问学者,使我们有了较深入的交往。
初见汉平,就感到他是一位很优秀的教师和执着的艺术追寻者。他不仅谈吐文雅,思维清晰、敏捷,有整体思考能力,而且对花鸟画怀有极大的虔诚与热情。
作为访问学者,汉平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把握能力。我作为导师,只是与他探讨、交流,指出其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而他凭着勤于思考和勇于实践的品质使自己的创作能力及艺术素养均有了很大提高。这段教学十分愉快且大有进展。
我们在一起探讨的问题大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花鸟画的特质与文化定位,中国花鸟画的精神性及当代走向。
建立在“天人合一”人文思想基础上的中国画,始终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花鸟画家们常常通过富有情感和生命的花鸟形象,巧妙地运用比、喻、兴、借等手法,结合笔墨技巧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正是中国花鸟画的这种优良传统,才使它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依然充满蓬勃发展的生命力。
在深入领会中国花鸟画精神内核的基础上,汉平开始了自己的追求与探索。他将花鸟画创作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超越传统、走向现代”作为研修期间思考和实践的课题,并沿着这个方向一直走到现在。从其近期的一批新作中,我欣喜地看到了他的变化,如写意作品《阳春》 、《晨风拂面》等,画面中流露出的阵阵新意和时代气息,充分表现出他在审美取向上的现代意识。
二是中国画的创作规律,以及艺术创作从自然形态向艺术形态的转化。
中国画创作历来都主张贴近自然,贴近生活。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物象经过艺术加工而创造出经典感人的艺术形象,是每一位中国画家孜孜以求并终身践行的。在这一点上,汉平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他的作品多是在生活中发现了典型形象之后,经过自己的观察、提炼、概括、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如工笔作品《晨晖》 、《清寂》等,就是直接在原写生稿的基础上,经过提炼加工而成的。给人以鲜活、生动、真实的视觉感受和心灵感受,也生发出一些新的笔墨语言。
三是关于花鸟画白描写生。
作为中国绘画特有的形式语言和表现方式,白描是中国画家表达情感和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因此,白描写生的能力一直都被看做是中国画家艺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的绘画实践使汉平养成了经常写生的好习惯。每当创作过程中出现问题或有了困惑,他都会投身到现实生活中去,从写生里去寻求答案,通过与自然景物的近距离接触和深入表现,以获取最生动的创作素材,激发新的创作激情。数年来,他的足迹已跑遍了广东、武汉、云南、北京等地的各大植物园。做访学期间,他更是一头扎进西双版纳植物园,在热带雨林里穿行、写生,通过与自然花木的直接交流,不仅熟悉了它们的物理、物情、物态,还画出了大量花卉植物写生稿,并写下了近万字的写生心得和随笔。从他的写生作品集——《关照自然》中,我们看到了其笔下清新生动的画面形象,也读受到了他最真切的写生体会。
通过临摹、写生、理论修养、创作实践以及生活技巧等多方面的综合学习,汉平逐渐在向着表现时代,把握传统,迈向新里程的道路上踏踏实实的走出了自己的艺术之路。
汉平正值人生的壮年,正处在出作品、出成果的阶段。我相信,凭着他对中国花鸟画的挚爱和责任感,凭着他不断超越,勤于思考的毅力和勇气,也凭着他多年的修行与积累,他一定能在自己的艺术旅途上走的更远。
2012年3月26日于北京
作者:郭 怡 孮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