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David Martinez (法)

 

 

人们常常问我为何会来中国,我告诉他们:在巴黎求学时,我与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一见钟情。从那时起,我便深深爱上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去年,有朋友发来一张照片,是幅写意水墨竹子,神采飞扬,我怦然心动。我这位朋友在四川偶遇画家戴鹰,想请我对他的画作点评一二。翌日清晨,我便搭上飞往成都的航班。

 

推开戴鹰工作室的门,见到的是一位身材强壮的男子,面容和悦开朗。他略感诧异:我这么个外国人居然对他的作品发生浓厚兴趣。他邀我进入工作室,我便劈头看到了它们:三米高的立轴画幅铺天盖地。站在十来幅这样的画作中,犹如置身于一片竹林。偌大的房间空空如也,除了中央小桌上摆放着的一锭墨、一方砚台、还有些毛笔和宣纸,即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

 

他邀请我们坐下喝茶,我便问,“为什么画竹?”他顿时眉飞色舞,滔滔不绝起来。竹是中国当代文化的主要题材。竹之于中国,至关重要;它富于表现,意蕴丰厚。诗辞、绘画中时有颂及,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它代表着君子的真挚友谊和品德,如竹一般坚韧,能经霜雪,中空外直,象征着虚静与开放的精神境界。

 

当问及传统艺术时,他便娓娓道来他的“哲学”渊源。醉心于佛教和道家要义的他,也痴迷古玩,推崇大师和哲人,如苏东坡,米芾,吴镇和倪瓒等。

 

但若把戴鹰的作品仅仅当作对早期国画大师们的缅怀,对他画作的理解未免流于肤浅。运用传统的画具和技巧,创造出当代的表现,戴鹰赋予传统题材一个全新的意境。初看时,密密匝匝、一片混沌令人屏息的暗灰色块,再看时,气宇轩昂的竹跃然腾现。画作效果并非偶然,笔笔皆有意,处处皆有因,甚至于留白都有价值,那怕并非刻意而为,却衬托出富有创意的谐调。

 

竹子“未成出土先有节”,高可达二三十米。戴鹰的绘画仿佛给竹子灌注了生长的动力。他的笔触塑造出形与物,而其水墨充满深深浅浅的灰色调,时焦时润,忽淡忽暗,与光影和色彩嬉戏。作品的妙处在于竹林延伸到画幅之外,笔住而意不收,新笋萌发,老竹蔚然。他的作品即兴而成,富有韵律感,与其说是对竹的重现,还不如说是表现来得更确切:他捕捉的是它们内在的本质,即汉语所谓“里”。

 

戴鹰的画作表现的并非是某一特定时间的存在,它们或凝固,或演变,是变形,也是多重叙述。

 

古人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郭熙,1020-1090)。戴鹰的绘画确实有诗意的元素。它们发出入梦的邀请,使人的神思远离尘世片刻。观画时,很难不产生跨入的冲动,而且要是略略凝视,你会感到清风拂面穿叶而来,还能嗅到新雨滴落的芬芳。

 

因此,仅仅只看到戴鹰作品中传统经典的一面,会有失偏颇。他将传统与当下链接,不忘根本,又与时俱进。这也许对中国的新一代是个提醒:为了迎接未来,我们并不需要遗忘或否定自己的文化;而恰恰需要对传统进行成功的继承与发扬。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