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曾锦德:周韶华先生

周韶华先生:

      读了你的文章后,决定占用先生一点时间写这封信。

      美术界很“热闹”,这只是表面花样,实质上很沉闷,因贫血而十分苍白。这种倾向难以迅速纠正不外乎精神麻木,艺坛的师风和出版界特别是评论界不力所造成。韶华先生,你是一院之长,我希望你能强扶门风,用大浪淘沙般的黄河之魂,向兴风作浪的一群孑孓进行讨伐、规劝。

       试看文学界,并没有出现别林斯基与杜勃罗波夫。为什么绘画界追逐形式主义的东西却在结伙得奖,一片敲锣击瓦弹冠相贺中,而彗星般的现实主义作品却难以受到恩宠保护。外来文化的影响不同程度地浸入每一个角落,像货币一样具有它特定阶段的非常影响,一样乘机泛滥。当然中国的园林建筑、音乐绘画,必定能与长江黄河径直向东汇入世界文化海洋的交响中。作品的时代感不在于作何种形式(抽象、具象、装饰)追求,什么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才是决定艺术生命的因素。不管是倪云林、曹雪芹、八大、还是关汉卿,他们不会无病呻吟,而是像夏天蝉,像秋虫一样,献出某一历史时期一个人所能尽的最大反响。

       表现手法有高低雅俗之分,而不容有红颜落花之别,宫廷画家仅在茶方面有别于癫狂的卖画行乞者,仅此而已。发展中国家的青年又何必丢掉本民族的艺术而乐于麻醉于迪斯科,像公子哥儿一样非去求取一种刺激或者摆脱!我们现阶段需要把精力有效地集中在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上,即可请毕加索、马蕾斯、柯罗的子孙来中国研究,也应请中国的油画家去向别人学习,使中西文化与沟通互相影响、吸收发展。

      我是个山水画爱好者,六届的银、铜奖没有能代表国家现在应取得的进步(恕我直言),不管是“太行丰碑”所追求的结构新鲜感,还是“春雪”“孟良崮”所执着的一种莫名其妙的“自信”。说实在的,一个艺术家所从事探索的道路是十分艰苦严肃的,虽然使命感不必人皆有之,然大名却不可不要。

       我20岁毕业至今23年,朝夕与山水为师友,画还是拿不出去,体会很深,并以为很多人太自以为是了。他们好点是画风景、画模型、画舞台上的净、旦、丑,却不是画神妙的土地、山林。自己画了不下近万张,至今还是味薄韵寡,要是周院长愿意关怀赐教于我,我后即邮寄求取指点。晚上先画我走过的四册页寄去看看,如果心手距离太远,我就不再打扰先生再选寄大幅的去了。

                 此颂

夏安

                                     曾锦德  一九八五年五月十八日

作者:曾锦德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