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走向那爿“自由”之境 ——王静对话周巧云

走向那爿“自由”之境

——王静对话周巧云

王静:你是从传统的工笔画入手,后来渐渐开始了对工笔画进行承载主题的改造?

周巧云:我最初的学习就是从传统入手的,从大学本科开始读的是国画专业,研究生时是工笔花鸟专业。2008之前,我主要呆在湖南,那里的氛围比较传统,08年到北京之后的几年,做了很多尝试,想要慢慢的从这种传统模式中脱离出来。

王静:在你的经历中,是什么背景让你对工笔的理解从传统的一路进入到了“当代性”这一新的领域?这种改变的诱因是什么,你总结过吗?

周巧云:其实在很早以前就觉得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画了,2008年开始进入新的氛围,这个感觉更加强烈,以前那些相对传统的作品,更多可能是照着一种语言模式去走,譬如传统语言中的一些所谓的造型、线条的穿插、画面的走势等,这些思考着力点都是传统的范畴,之前可能考虑更多的是这些,但总归好像不是自己的东西,永远套在别人的框子里面。

后来慢慢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技法、题材方面都是工笔的传统方式,但在结构语言上,我感觉慢慢靠近了自己想表达的方向。到2010年之后,可能更多想要表现的是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这跟我当时在北京的状态有关,因为当时生活不是很稳定,这种漂泊的状态对我挺有影响的,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感受不知不觉就会影响到创作。在那时的作品中,我用到了一些元素,比如水,水能带来一种漂浮不定状态的外在表达,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似乎一直伴随着一种溺水的感觉,一种拼命挣扎想要浮出水面的感觉,一种把握不准方向的感觉,所以我觉得事实上,现在艺术的表达可能跟知识的程度有关系,没有达到某个点,很难一下子找到方向。

从传统向当代的转化过程中,我看了很多当代的艺术理论,对新艺术的接受有一种饥渴感,总觉得自己好像很多不知道的东西,有那么两三年时间到处看展览,跑了很多地方,接触到了很多人,也都是当代艺术方向的。这种接触让我觉得很有活力,这可能是最大的原因,包括当时798的东八时区书店,对我来说也是挺受益的。

王静:所以这种外界的催化,每个艺术家身在其中,受到的影响会很深。

周巧云:对,氛围的改变带来观看角度的改变,换一种眼光看世界,思考方式自然也随之改变。

王静:对于你来说,习惯性绘画的方式,是难以打破的东西吗?会不会有一种习惯性的方法让你陷入一种惯性思考?

周巧云:会有。可能有时候真正进入了新的东西,原来的自然就打破了,你如果没有一个新的东西走进去,原来的东西很难打破。

王静:但新的如何去建构,其实就是要建构一个新的秩序?

周巧云:原有的平衡打破之后,会进入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当你处在不稳定的状态里时会带来很多的焦虑,作为生活来说,这种焦虑是一个很不好的东西,人处在焦虑的状态里面,很多东西控制起来会比较难。但对于创作来说,不稳定的状态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状态,这几年,其实困惑于焦虑,但是处于这种状态中,会让你积极努力的去进行自我调整,会慢慢吸收很多新的东西,建设新的次序,从而去寻找一种新的平衡。

王静:你怎么看新工笔?

周巧云:新工笔我觉得还是接近于西方的一个观点,是由外向内的一种方式,借由工笔画的绘画语言,去表达和呈现一些观念吧。

王静:你觉得你跟他们之间会有不同吗,不是说个人风格上的不同,而是说对改造目标的认同上,还是说会稍微有一些自己的其他的一些理解。

周巧云:我觉得没有什么不认同的,而且当时,我的确是受了他们的影响的,只是我后来没有往那个方向去走,事实上画了两张我就没画了。

王静:是哪两张?

周巧云:当时那两张叫《悠游》吧,其实我想表达的是一种生活状态,但我觉得我不是真正属于这种状态里面,后来也没有接着往下面走下去,因为总感觉是走在别人的影子后面。

王静:这是你不太愿意有的一个状态。

周巧云:对,画面整个一看,就会知道它的来源,我还是希望能够更接近自己一点。我画完这个之后,后来生活上有了一些变化,我09年底生了孩子,到2010年,大概五六月份开始,我开始画花的系列,那个时候小孩差不多半岁的样子。中间那一段时间,也一直在思考,一直在看书。

王静:你看书的过程当中,给你带来的思考,大体都是哪方面的?

周巧云:那些书倒不是直接作用在我的创作中,而是让我离原来的越来越远了,离原来的思路越来越远了。我之前很多画都是画的百合花,我一直对百合花很感兴趣,家里面也喜欢摆百合花,原来是很写实的表现方式,经过中间的思考和对当代的吸收,在形式上慢慢的做了一些减法,再后来开始朝着变异的方向发展,一直到现在满画面的延伸,是我个人状态和我感受到的社会状态的一种隐性的言说或表达,映照当下一种异化的社会环境和人的状态的感受,商业化的社会让人的欲望剧烈膨胀,它本质的内涵还是社会性的。

可能之前看了很多东西,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画面里,包括最初学画时严格的层层渲染的方式,我画这些东西的时候,就是一边听音乐一边画。很多的绘画时间消耗在渲染上面。

王静:使用的是传统中国画里的积墨法。

周巧云:积墨或者积染,要达到相当的遍数效果才会显现,就是想获得一种厚度,这种厚度其实对我来讲,可能是最开始学工笔的时候,所慢慢积累的一种心理厚度。这里面还涉及了时间性观念在里面,在一遍一遍的积染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时间的维度,在这个基础上的勾线过程,会带有个人的一些情绪和经验,这个过程又是一次性完成的。

 

王静:对颜色的选择你有考虑过吗?

 

周巧云:我尝试过很多其他的颜色,比如红色、蓝色,包括墨等我都试过,但是我发现,其它颜色的契合度都不是很贴切,还是觉得这个红梅色最契合我的感觉,然后一直用了这个颜色。这种纯粹的画面是我想要的,但是我又不想走向抽象,不想走向纯形式的东西。

其实最近一两年,慢慢更多的是去反省自己,当然也是在思考今后应该怎么走,我为什么会形成今天这个样子,怎么样会慢慢的成长成现在的这种状态,包括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思想,是怎么样慢慢的一步一步去成长起来的。这方面反省的比较多,这一两年的,特别会去想这些东西。

王静:我们现在在当代性的这个范畴里面去思考艺术创作,在这样的一种基础上看艺术,艺术家真正追求的是可以自由的去表达自己。

周巧云:我的成长环境,从小受到的艺术规制的限制是挺多的,这种规制还是隐性的,刻在整个社会思维里面,所以要达到那种自由,对我来说很难,但是我自己现在能感觉到慢慢的越来越自由,这个可能也是我最大的收获吧。

尤其是在不惑之年到来之际,当生命中如约的另一方突然不再如期而至的时候,当努力奔波力图追求的理想目标渐渐演变成虚幻的生命假象的时候,当夜深人静突然从灵魂深处升起的那阵惶恐驱走了心灵的平静的时候,我在内心已然明了,到最终——没有谁能逃脱遁入虚无的幻灭境地。

 

作者:王静 周巧云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