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速写与当代艺术家的选择

天气: 晴朗
心情: 高兴

速写与当代艺术家的选择

 

邵晓峰

 

写生,谢赫“六法”中称“应物象形”。中国画家强调“外师造化”,其中也有“写生”之意。通观画史,历代凡是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家无不从“师造化”中汲取营养而“穷自然之奥秘,发山川之精微”。五代荆浩深入太行,北宋范宽入住终南,元代黄公望隐居富春山,现代黄宾虹九上黄山、五登九华、四游岱岳,这些对于他们的艺术造诣均起了决定性作用。因此,写生是画家视觉和心灵同时观照大自然的最佳途径,也是山水画发展创新的前提条件。

在写生中运用的方法较多,而山水画中最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速写。作为一种以简便的工具与材料迅速记录对象整体形态的绘画方式,它因画家秉性之不同而各异。从一定意义而言,当代画家成功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源于对创作素材的发现与整理,因此,速写可谓这一代画家必须掌握的技能。在一般理解上,速写是相对于创作而言的,在花费的时间与精力上也不可与正式创作同日而语。然而,在一些杰出画家手中,速写被赋予了更高的意义,有的俨然成为完整的艺术品,故速写与创作之间并无截然的鸿沟,它们只是相对而言。

近几十年来的中国山水画家们大多受过现代美术学院的教育,对西方素描手法多有相应的掌握,所以以使用钢笔、木炭条、铅笔、炭精条等在速写簿上画速写来体验生活和搜集创作素材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在这种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范保文便是自小练就了过硬而娴熟的速写技能,对这种技能的勤奋研习与对生活的深入认识使其在艺术道路上显出了卓尔不群的风采。

    然而,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多无现代人所谓速写的概念与形式,他们更多讲究的是目识心记,打腹稿,作体悟,而较少像现代画家那样动辄捧着速写本对着一座山、一棵树画上一阵子,甚至有相当多的画家在体验山川之美的同时是以山水之迹来印证古人画法的。当然,也有少数画家采取了类于速写的方式,例如五代荆浩在太行山洪谷中对着松树写生,“凡数万本,方如其真”。(转引自周积寅编《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38页。)元代黄公望也曾“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分外有发生之意”。(〔元〕黄公望《写山水诀》,李来源、林木编《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163页。)

现代山水画家则多把速写当作一项重要手段而在游历山水时使用,郎绍君曾说:“在近百年美术史上,20世纪5060年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其特殊性在于,中国艺术家以全新的姿态和高涨的热情投入写生,而那写生又是以新的意识形态和艺术观念为指导,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进行的。这种写生以山水画家为先锋,著名的有李可染、张仃、罗铭的江南写生,黎雄才、关山月的武汉防汛写生,以石鲁为首的陕西画家的西北写生,以傅抱石、亚明、钱松喦为首的江苏画家的二万三千里写生,以及傅抱石、关山月的东北写生,李可染、关良的访德写生等等。这些写生活动不仅诞生了一大批新山水画,而且促进了美术院校的教学改革,对整个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对这一重要的艺术现象,我们的美术史还没有做出深入而恰当的研究和评估。”(郎绍君《生动的画史纪实——﹤读黄名芊笔墨江山写生实录﹥》,黄名芊《笔墨江山写生实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这些影响深远的写生活动所采取的具体形式实际上就是速写,由此可见,要想反映具体丰富的生活,速写手段至关重要。

不同的画家往往对写生的要求也不一样,比如傅抱石先生的速写只是把描绘对象大概记一下,回来后依靠惊人的记忆与胸中的“烟云”进行创作。以前美术界曾有傅抱石不画速写的误传,说他全凭记忆和想象作画。实际上,傅先生的形象记忆超群,不但在山水画创作中强调目记心传,而且也有画速写的习惯。解放后,傅抱石在旅行时便留下了数量可观的速写。(图2.12.21985年,江苏美术出版社整理出版了《傅抱石速写集》,其子傅二石为此曾说:“这些速写,不仅记录了他在国内外旅行的踪迹,记录了他在大自然永恒的美和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力量面前所产生的强烈感受,也记录了他观察自然和取景的方法,记录了他进行创作的思路。”(傅二石《谈谈我父亲的速写》,《江苏画刊》1985年第4期。)傅先生的速写初看较潦草,缺少对物体的细致描绘,其实在这些貌似零乱的线条中含有他对自然的观察与取舍,体现了他的巧妙构思。他常说:“中国画家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察事物的方法,即在观察事物的时候要努力把握对象的特征,理解对象的本质。中国画家在画速写时,就应该对所画的对象有充分的理解和感受。速写中的每一根线条都应该体现出这种感受,而不仅仅是表示物体的形状。”(转引自傅二石《谈谈我父亲的速写》,《江苏画刊》,1985年第4期。)

李可染的速写则与傅抱石的大不相同,他要求写生态度必须认真,速写方法要遵循自然和艺术规律,“顺应自然”,“由对象支配”,等画到百分之七八十再在定稿时推敲。他还说:“艺术家在观察自然时要像小学生一样虚心,”“寻找发现它的规律,认真地研究石头,画石头,要约束自己的手和对象结合。”(图2.32.4)由此可见,在写生中李可染最着意的既不是古人之法,也不是胸中逸气,而是揭示山川之美,这种美更多的是一种客观之美。细观他的写生,各地区域地貌的差异,山石形态的丰富变化,他均能悉心描绘。为了做到这一点,每至一地,他便埋首苦画。可想而知,其速写的时间也是较长的。他的一系列铅笔速写作品“一笔一笔地仔仔细细地作画”,笔无妄下,沉着细致,自成一格。他的早、中期的一些山水画创作在章法与结构上也与其速写大致无二。然而,晚年的李可染走向了挥写“胸中云烟”的艺术道路,更为成功地彰显了自己的艺术面目,这与他之前几十年如一日在山水写生上投入的巨大精力密不可分。

吾师范保文对速写的要求则是融合了以上两大巨擘的精神:首先,速写的简与繁、意与实,均要有机驾驭,不宜模式化;其次,速写不是简单的“写生”和“写实”,要把它提到创作的高度,要善于抓住自然时空的个性,创造与众不同的意境。他现在虽然已入花甲之年,但爱画速写的劲头仍不减当年,每至一地,必携速写本,走到哪儿,画到哪儿。家中堆积的各类画满的速写本多达数十本,积累的速写稿也有数千幅。即使是出国举办画展或讲学,他也会抽空画速写,这些速写为他日后创作出新颖独特的山水画起到了推动作用。

放眼当今画坛,一些山水画家满足于既有地位,在艺术上不求进取,对自然山水少有体悟,闭门造车,把玩着十多年来尘封不变的绘画模式,并自视甚高,结果误己误人。这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言:“人沉沦在日常生活中,奔走忙碌于衣食住行、名位利禄,早已把一切(人生的目的、存在的意义)丢失遗忘,已经失去了那敏锐的感受能力,很难去发现和领略这目的性的永恒本体了。也许只在吟诗读画听音乐的片刻中,也许只在欣赏大自然的俄顷和长久中,能获得‘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妙语境界。”(李泽厚《世纪新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本来,中国画传统精神的重要价值就在敢于革故鼎新、兼收并蓄,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墨守成规是阻碍艺术发展的桎梏。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日趋纷繁复杂,山水画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不断与外界其他艺术进行交流,今天的山水画家必须迎难而上,创作出能反映现实生活风貌的作品,其形式的发掘和意蕴的开采既要有别于前人,又要异于今人,更要有不同于自己往昔风范的追寻。速写虽在一般人眼里称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品,但艺术家应当借助它在观照自然时空的过程中,以审美愉悦结合理性思考,融合自身情结,在不断拓展的视觉经验的感召下,去故就新,矢志不渝地探索和发现着艺术美的规律,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作者按:此文原载于拙作《水·色·墨的艺术世界》(上海画报出版社,20071月版)一书的第二章《搜尽奇峰》,有修改。

作者:邵晓峰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