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具有代表性的美学因素,它基于中国人对待宇宙中形与神的基本观点,通过特定的物象和特定的笔墨意趣的表现,追寻性灵与精神的共鸣和满足。所谓“写”,就是借景抒情,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描绘和内心主观情感与性灵抒写的有机结合,是心与物交融的过程与结果,这是中国悠久的“书画同源”与“以书入画”的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所形成的创造状态和审美意味。意境,也是中国人对宇宙的基本观点,通过特定的笔墨意趣来抒“写”艺术家胸中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中国的古典哲学与美学走的是儒、道、佛(禅)三教合流的融合之路。儒家思想提出了以“仁”即仁爱为中心的哲学思想,认为美和善是不可分而一体的,自然物象称之为美,那么它必定是善的,历代儒家美学思想与伦理道德都是紧密相关的。儒家强调“中和之美”,这个美学思想来源于“中庸之道”,它强调折衷和普遍的和谐,这有利于社会阶级矛盾调和,而带有社会伦理的色彩。因而,中国油画的“写”是一种有节制的情感与性灵的抒发,而西方现代派绘画的“写”是一种极端的性灵与情感的宣泄。道家的美学对中国绘画艺术的精神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长久以来占据着首要地位。道家对“道”的尊崇为中国绘画提供了一种空灵而玄静的审美意境,老子认为“道”之玄妙全在于阴与阳、动与静等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并在“气”中实现统一。“道生一, 一生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对“道”的体悟和追求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本体和审美的最高取向,老庄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并认为“道”包含“气”,而“气”作为万物的本体和生命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影响十分广泛。在此基础上,南齐谢赫提出了“六法”之首的“气韵生动”,并成为中国历代绘画的审美要求和品评的重要标准之一。佛家的思想来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长期与儒、道家两家思想相互交融,直到中国佛学思想的成熟即禅宗思想的出现,并成为中国美学思想非常重要的部分,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强调“空”、“虚”的思想。儒、道、禅三教学说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高峰。然而,儒家思想也含有“愚民”而懦弱的中庸之道,以及老庄与佛禅对人生与生命的无为而消极的处事态度,也极易导致一种思想的病变而缺乏积极入世的文艺精神。而且,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庸从之众把中国写意画的理法原则当作清规戒律,而使“写意”变成一种既定的套路以及过于程式化的笔墨有了更多的守旧与临仿,成为缺乏真性灵的笔墨游戏,品评的标准越来越片面,偏离了最初的自由精神。这是中国写意传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弊端,因而,中国当代写意必须重拾对主体性灵的真实抒写的传统而向现代社会转型。
中国文化精神强调“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呈现着一种性灵精神的无穷意蕴,它不是一种既定法则与审美式样,写意精神的内涵也不是教条化。因此,中国油画不能直接照搬西方的,而是要通过拿来并进一步的消化及纳入中国绘画体系,形成富有中国文化精神的艺术语言风格,油画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并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当带有异质文化的油画转化为中国油画时,它在材质媒介与技法、技巧层面的发展上就必须立足于中国文化精神,而随着中国油画的“写”的语言个性的形成与数代中国人的不断积淀。油画的“中国气派”才会得到张扬,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精神即写意精神是中国油画“写”的灵魂。
作为中国绘画的一部分,写意油画涉及到审美的境界问题,提示着审美活动中一种超越简单感知的审美体验与感悟,其材料媒介是西方的,而思想、笔法、意境是中国的,产生的效果往往具有很浓的中国情调和意韵,因为这毕竟是中西两个画种在材质和精神上的撞击与融合。
作者:飞刀客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