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为专著《从材料到观念》所写的前言

  说“中国画”,难道从来就以水墨、写意主而流之?又不得不说到“传统”。水墨因生宣纸作为材料的广泛应用而昌明,也不过400余年的传统,那在这之前的石窟、寺庙壁画,绢帛上的工笔画呢?更不说上下5000年纵横东西南北中的其它林林总总。

  说“中国画”,源远流长、体系庞杂,因而图一时之快而简单地“革命”之,并不具建设性意义。何妨从最基本的材料开始进行一些改变,从形而下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切实开始中国画的更新。

  说“中国画”,在今天,更须要在一个全球的、当代的文化平台上来重新考量和较劲儿,而这恰恰又是“中国画”最不屑也是最不得解处。但事实终归是无可回避的事实,“中国画”如不经历这种洗礼,说得再多也是白说。

  说“中国画”,说到底还需要个体的解答方式来实现其当代可能性,毕竟,再宏大、深远的想法和说法都得由每一个个体去实现。而且,当画画成为一种个人行为时,其实就只有此时此在的个人,“中国画”也就不必那么沉重和艰难于历史、传统、民族、本土之类大而空泛的命题,这或才真正是“中国画”之幸。

2002年1月

  (文章来源:发表于专著《从材料到观念》(2004),出版:黑龙江美术出版社,ISBN 7-5318-1303-3)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