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策展人遭遇“饭碗危机”?

  近日,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策划人、批评家、画廊主聚集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的当代艺术中心,就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状况进行了为期三天的研讨。艺术市场的火热让艺术家们对策展人的依赖大大下降,这种变化也引起策划人、批评家的普遍关注。   策划人缺乏权力还是信仰?   当代艺术界一度有“策划人时代”的说法,因为他们可以主导展览体系,但是现在策划人的权力逐渐削弱,一些艺术家开始策划自己的展览或者和朋友一起组织群展,以致出现了“反策展”的潮流。对此,策划人朱其认为,“反策展”只是一种策划性的说法,“我一点儿不担心艺术家把我的饭碗抢过去。我觉得艺术家做得再怎么好,也只是一个局部的共性,他们不可能在整体上推翻一个体系———策展是一个非常专业的体系”。   朱其指出,现在国内的策展人没有控制力,部分艺术家更喜欢参与拥有资金和体制支持的西方策展人的展览。但是他强调,国内艺术家的根还在本土,“很多艺术家可能在国外走了一圈之后发现,再怎么优秀,还是要回到中国,必须参加民族的展览。你在国外再怎么红火,西方的艺术史也不会把最重要的章节给你。比如蔡国强在美国就是如此。”   现在居住在上海的法国籍艺术家飞苹果认为,目前限制策划人的其实不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而是策划人和艺术家自己没有坚定的信仰,也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坚持和发展下去的意识,“如果没有信仰,好像是完全的自由了,但是没有信仰,所表达的东西也没有意思。”   当代艺术应加强社区互动?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认为,当代艺术展览比较忽视与所在社区的交流,“在国外,区域性的美术馆或者艺术中心的策展人非常重视跟区域、市区的关系,重视这个区域的历史、环境保护或者生态保护,或者社区人的思考、社区人的生活状态等等,通过当代艺术的方式去接触社区里面人群所思考的问题,也特别强调公众的参与、社区公众的参与。”这跟国内比较重视艺术史本身的思路有很大的不同,值得借鉴。比如,2003年他们曾经在广州的沉香岛女子监狱中举办展览,和监狱中的人员一块儿去做艺术品,结果他发现:“整个活动参与者非常积极,非常感人。我觉得这样一些活动有一种想象空间,也有一种切入特殊人群的特殊意义。”而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王林则认为,一味强调公众参与也值得质疑,“应该清醒地看到,大众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东西,大众的意识形态、文化思想、文化水平,并不代表所有的个体意识。我们不能假设‘大众’、‘人民’这样的概念来讨论公共性的问题,大众有不同的层次”。

来源:《新京报》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