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4-23 00:00
■ 点击上方“拾文化”,与我们一同重拾文化信仰
美的样子有千百种,朦胧的意境,淡然的姿态,精神的活泼,一颦一笑的俯仰之间;美的标准和认知,各不相同,年轻的朝气,成熟的稳重,岁月的沉淀。
我们都会对美有直接的向往,也会不断的追求美的样子,但渐渐发现,似乎内心深处起初并没有一个关于美的标准,后来便开始寻找那些标准,我们认为美的范本和模样。不像自己,和盼望做自己的自信,矛盾的产生使一切突然的过渡,产生的不安和拘谨,那个样子,我们都知道,并不是美的。
我想着,也许我能说出我以为的不美,可是对于美的感动和赞同,发自内心的敬畏,太少。好在,我知道,时间永远都是足够的,只要你开始去追寻,向上的渴望不仅是一种谦卑,我以为那是最深处的细腻。
东山魁夷说,我的活着与野草一样也与路旁的石头一样。越高尚或者视野越开阔,仿佛内心越渺小,真正被自然感动的人生活也不会太疲倦,因为那时更易对人产生感动和对人性有更自然的反应,就会带给你更多的恬淡。越是简单,越是淳朴,可是越是震撼。
无论是哪一种艺术作品,感染力都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希腊雕塑对人体健美的塑造,宗教建筑对整体的布局和细节的把握,边塞的长城与沙漠孤烟的辽阔,在对比中看到由我们的手创造的美和由我们的心和眼审视的美,其实最美的便是我们自己和自然的融合。这种能将我们融入到作品中去的能力,就是艺术的价值,就是美的张力。它们身上记载的是历史的痕迹,甚至会比历史更真实。当埋藏地下一千多年的古罗马希腊雕塑重见光明,多少人掩面哭泣,那种惋惜和对历史的自知让我们触动,感受此刻生命的渺小和美的宏伟。而对历史的热爱和重视让我们懂得,只有历史才有反思和批判,使我们明白灭亡为何灭亡,行之久远的东西为何会降化。由此,我们开始谦卑,也开始进步。
最近对光和色彩的实验逐渐增多,对理论的平衡和实际的观察开始重视。整个过程使我最直接的感受便是,只有对比,只有不断的重复才能看出差距和进行新的审视。而真正热爱的人,连最细微的处理,都要要求完美和要达到实现自己最想要的严谨,这种认真使我感动。而能明白仅此一生热爱一事的奉献和专注,我们又回看到生命不一样的一面。
在心底的感动有很多,我记得一次听八十高寿的史学家阎崇年先生的报告时,他的精神,他自己的容貌和骨气在他还未开口之前就已经感动了观众,那是一份对学术的热爱和淳朴,很容易的就触动了人心;还有在听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的讲座,听他朗诵诗歌的可爱和专注就如小孩第一次读诗歌的兴奋和喜乐,感动的不仅是生命往复最自然的保留还有年岁的沉稳;更加的是在听到巴金先生在逝世前在病床上对学生说到"我想写,我的思路还很清晰,可是就是写不出来"的伤悲和泪水,我想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些专注带来的触动,那些都是生命最美的姿态。
也有许多人把一生的光阴和时间奉献出去,即使有些再伟大也还有遗憾,孔夫子始终未实现自己当初为官的愿望,哪怕儒家思想深入国人血液似乎已到骨髓;柏拉图穷尽一生专研学术,可始终还是会经历生老病死的事实;还有许多经历磨难还能依旧创造《英雄交响曲》和《向日葵》的人,这些都是生命带来的感动,那些都来自于他们对生命里追求价值的夙愿和热爱,哪怕太苦难,只是有时候先苦了心智,再饿其体肤也觉得幸运。这就是向上,是始终带着敬畏仰望,最后不管能否实现都能看淡和更加朴实。更最初的愿望都来自于人性,而且无论多么伟大的创造实现者都是同我们一样的人类,我们的理解和赏析也同样来自于人性。
生命的血和肉都是真实的存在,可我们往往对于更近的人才有更深的理解,对于再远一点的人事物我们都会少了许多言语。就像生命,对生和死有本能的反应,可还是不会让我们时常思考死亡,再深一点的思考会莫名的使我们感受恐惧和远离。
历史也是一样,当埋藏地下一千多年的古希腊雕塑重见光日多少人掩面哭泣,那是对历史,对人类轮回的感叹和对艺术作品宏伟的触动,在历史不同时期出现的艺术作品带有的不仅是创作者本身的思想还有时代的印记,所以有时候甚至艺术比历史更加真实,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可艺术的美只要是人类都可以创造都具有同样的同理心能理解。
但我们需要历史,因为只有历史才有批判,才能反思,只有历史才能让我们看到灭亡和为何灭亡,行之久远的事为什么会下降,只有历史才能看清人类已走过的路和憧憬眺望我们的未来。我就更加热爱文字,文字的意义在于后人能对从前做的描述加以参考,虽然时常我们只有当自己亲身经历时才会真的理解,但资料如同信息同样对判断和审视有重要意义,美的说法是“每个文字都有灵魂,将来变成蝴蝶,飞向天空向神明报告被使用的情况。”。个体的生命终会融入历史的车轮里,创造出曾经存在的证明和意义是如此的重大和艰难,我也就更加坚持这份热爱和志向。
人能看到的都是风景,但仰望的却是一种姿态。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时间的谦卑,一切终将过去,但美的是淡去的姿态。
文丨Ego
▍拾文化首发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laigao@10wenhua.cn
来源:拾文化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