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娣
又到一年元宵节,到处充满热闹祥和的气氛。捧读文人笔下的元宵节,别有兴味。
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将北京元宵节的热闹场景描写得淋漓尽致:“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巴金的长篇小说《家》中,第十九章的开头就写到了元宵节:“元宵节的夜晚,天气非常好。天空中有几颗发亮的星,寥寥几片白云,一轮满月像玉盘一样嵌在蓝色天幕里。”元宵节那晚,大家相约到花园里划船。作者用无限温柔的笔触,描写了元宵节晚上的月亮:“一片白亮亮的水横在前面,水面尽是月光,成了光闪闪的一片。团团的圆月在水面上浮沉,时而被微微在动荡的水波弄成椭圆形。”那晚的月光,美轮美奂,令人陶醉。
汪曾祺的散文《故乡的元宵》,则详略当地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节日活动,如送麒麟、吹糖人、捏面人、抖空竹、走马灯、放高升等,其中他详写了看围屏这一习俗:“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从文中,可体会到汪曾祺散文中流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散发着欢乐的气息,也体现了作者对乡土文化的怀恋,以及对故乡的爱,读来耐人寻味。
肖复兴的《元宵节的灯是小百科全书》一文中,用充满了怀念的心情描写了元宵节的灯:“灯节在街巷里,在平民百姓之间,方才会有‘闹花灯’的那种‘闹’劲儿。那时候,前门和琉璃厂一带,最为辉煌。清竹枝词里,‘细马轻车巷陌腾,好春又是一番增,今宵闲煞团圆月,多少游人只看灯。’说的是那时候的盛况。即便在小胡同里,在四合院里,小孩子们也会提着走马灯、气死风或者小橘灯,绕世界跑。”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元宵节放花灯的习俗日渐衰弱,这让作者无限失落和无奈,所以他在文章的结尾这样说:“很多值得珍惜的东西,被日子渐渐遗忘,被我们自己的手渐渐丢弃。”他的文字,让我们深思。
文人笔下的元宵节,妙趣横生,精彩纷呈。
请本版作者与编辑联系,以便奉寄稿酬。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