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6-15 22:08
“‘空间’是总体的,‘场所’是具体的,艺术家对不同‘场所’有不同解读,能产生不同作品,而这个作品依赖于这个场所而存在,它启发了他,然后作品就成立了。反过来,这个作品又使这个‘场所’变得不一样。”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简明扼要地向雅昌艺术网诠释了场所、空间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并强调“走向空间、场所是公共艺术的必由之路。”
杨奇瑞
2016年6月18日,多国学者参与的杭州国际学术论坛即将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7号楼会议室启幕,论坛主题便是“场所·空间·艺术”,20余位学者将围绕三者开展多维对话,从6月17日至20日,为期4天的论坛将在中国境内首次最具规模地聚焦公共场所艺术。
当前,艺术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性介入到场所和空间之中。空间不仅成为各种社会力量竞争的焦点,也成为政治经济的焦点,空间已转向成为人文精神的一个醒目标志。而诸多艺术家也越来越倾向于一种针对实际场所的艺术创作,越来越将作品同特定空间发生关联,从而介入到当代的空间竞争中来。艺术家通过多种手段和形式(绘画、影像、雕塑、建筑、装置、行动等)去表达空间这一主题,进而呈现出场所所特有的文化和情感特质。
那么,艺术如何介入空间竞争?场所记忆和情感如何艺术再现?全球化、地方性与空间认同是何种关系?风景、景观和大地的意识形态是什么?艺术家作为行动者和漫游者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围绕“场所·空间·艺术”引发的诸多话题均值得人们深思。
论坛揭幕之际,承办方之一、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对主题进行了深度解读,在他的印象中,“场所”是个大问题,“过去一讲公共空间,就觉得是私人空间以外的空间,但如何让艺术适应空间的存在只是简单认识,其实这里还包括一个自我存在的问题。如何生存?搞视觉霸权?自娱自乐?还是和谐共处?”所以从此意义出发,本次论坛也试图由此提供一个反观当代和反思人类生存现状的有效途径。
雅昌艺术网&杨奇瑞
Q:此次研讨会可谓中国境内举办的首次最具规模关于场所·空间议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它的举办契机是什么?
A:这个论坛的主题非常具体,在国内是比较少见的,我觉得至少有两个理由支持和推动了它的建立。
第一个理由是对“场所空间”的理解到了需要反思和深入的时候。好像人人都知道“场所空间”指的是什么,有必要再强调吗?我觉得有必要。“场所”在初级阶段被人们普遍理解为大众可以活动的地方,即公共的地方,但今天城市发展日趋国际化,某些人类共识或跨文化认同已趋于统一,“场所空间”于是包含着更丰富也更具体的深意。作为教学实践机构,我们也意识到“场所和空间”已远非单纯的通俗含义,而是既包括普世也包括个性的混合存在。
第二个理由则来自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公共空间艺术系的直接推动。公共空间艺术系场所空间艺术工作室主任是赵明,她从雕塑系调过来后觉得有必要厘清一些问题,所以这次的论坛可谓她个人研究和学术使命的某种契合。
Q:为什么说“场所”和过去有所不同?
A:过去我们怎么认识公共场所的?公共场所,非私人空间之外,任何社会体制和政治环境下都有。但今天,“场所”除了本身的文化属性、地域属性、习惯认识之外还有一个共同认识:物理空间之下的精神思想空间。
这是一个主观意愿和客观场所的关系,涉及到介入场所方方面面的人,同时也产生了主客观方方面面的问题:哲学、艺术、技术、艺术史、当代艺术、地理学等,所以今天的“场所”是有厚度、维度和温度的。我们有必要把这些事情弄清楚,所以这次论坛邀请了来自中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涵盖文化理论、艺术与政治、文化地理学等领域2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参与讨论。
“场所•空间•艺术”杭州国际学术论坛嘉宾(国外部分)
“场所•空间•艺术”杭州国际学术论坛嘉宾(国内部分)
Q:本次研讨会将邀请哲学家,文化理论家,地理学家和艺术家就艺术同空间、场所的关系展开讨论,这些不同学科背景的嘉宾在研讨会中将分别承担怎样的角色?
A:现在综合性或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方式,我们应融汇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观点,以利于自己更有效地扩展思路,增加新可能。今天各方面的专家对于“场所空间”都有自己的研究,他们共同交织的问题包含着多重内容,过去艺术研究者往往习惯从单一角度考虑,现在感觉是不够的。不能仅狭隘地从艺术本体去考虑空间场所,应该从跨文化、跨领域的角度思考,这样的思考和研究角度或许对我们更有启发。
Q:应如何准确理解“场所”?
A:有位领导曾说过:“场所”二字,“场”是客观的,“所”是心灵的。从文化艺术实践的角度而言应该把这两者又拆又合地看待:“场”是物理空间,有尺度;“所”包含时间与空间,有主观心理的活动,有情感,所以真正理解“场所”应该突破以往的简单限定,不能将其仅限为一个物理空间,而是要添加很多新问题。
Q:“场所·空间·艺术”这六个字链接在一起又应当如何理解?
A:“空间”是总体的,“场所”是具体化,今天是咖啡屋,明天是酒吧或其他地方。“场所”是什么样的?要去描述、定性、赋予它意义。中国美术学院是艺术院校,“艺术”是非常重要的一把钥匙,思考艺术问题也是本体性需求。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不同“场所”有不同解读就能产生不同作品,而这个作品是依赖于这个场所而存在的,它启发了他,然后作品就成立了,作品反过来又使这个场所变得不一样。这六个字包含本体问题、历史问题、当下问题。走向空间、走向场所是雕塑艺术、公共艺术或空间艺术的必由之路。
这三者之间的关联其实在艺术史上有矩可循,最早出现的艺术是架上艺术、私人艺术,这种私人艺术服务当时的社会需求,社会也提供了艺术表达的可能性。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思潮又激发了艺术探索的新可能,公共艺术最早的形式是雕塑,雕塑的本体需求就是体积、材料等,所以“空间”是雕塑的本体追求之一。架上绘画是二维空间,艺术家的愿望是用视觉创造出三维空间,后来摄像术诞生,平面绘画受到影响,但雕塑的立体存在始终未变,就是追求空间,使有限的体量看起来更大、更扩展,架上满足不了就开始走向户外,“走向户外”曾经是雕塑很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当时有过一个短暂的名字叫“场所艺术”:物理占领、空间占领,还要营造心理空间的占领,“心理”是更广阔的主观体验,由客观媒介触发的心理联系是一种更大的空间。虽然空间艺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称呼,但共同特点是都由于占领空间的愿望而使场所艺术、空间艺术、大地艺术依次诞生,这就是立体艺术的必由之路。
公共艺术也是应运而生,艺术要在城市以现代社会而非纪念碑的形式存在,肯定要走到户外,并由此获得新生命,所以(艺术)走入空间是艺术史的命定,它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一种必然。而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要追问的恰恰又是原初问题,为什么到户外?为什么到场所?为什么要和今天的大众沟通?为什么要和今天的政治对话?这些问题是走完这条路回头再追问的本源需要,这种本源问题就是艺术家的创造欲望,他们渴望走出空间、占领空间,使自己的艺术能量更大化,要发现一种在有限物质材料中所不能表达的东西。
Q:这是一种欲望。
A:这是“雕塑”这个空间艺术自带的欲望,当雕塑艺术家偶然在某个空间的角落开始做东西时,突然发现自己获得一种更大的空间和从来没有过的体验,这就是赢得了空间、赢得了场所,为什么赢得?因为艺术家的艺术表达。所以研究“场所”的严肃性、学术性非常重要。
Q:这个主题很有前瞻性,是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努力使其更具实践意义。
A:对,尤其是在教学研究、社会实践及社会服务中更有实际意义。教学方面,我们一定要有严肃认真的知识传达,自己没搞清楚怎么教学?弄清楚这类问题对明确教学方向有很重要的作用。
另外,“场所”也包含着一种当代艺术的反思与批判精神,这是过去相当多的公共艺术缺少的。过去大部分人在思考公共空间时基本上是被动地以公共空间的需求、社会形态或社会思潮的变化为唯一标准,没有重视自己主观空间和心理场所。公共艺术的创造精神很大程度上在于艺术家的独立精神,艺术家既把自己的艺术贡献社会,同时又要体现自己的艺术存在和主张,这非常重要。仅仅满足简单地取悦甲方或社会是有问题的。
在今天这样一个国际性的价值取向当中,无论何种意识形态都需要具备思考能力、有独立批判精神、有个人强烈情感表述的公共艺术家,但大部分人在思考公共艺术时都会理解为利益至上或妥协,创造者的独立精神、思想价值缺失,从这个角度上看,这种具备前瞻性和话题性的研究型论坛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杨奇瑞上海世博会作品
杨奇瑞作品《杭城九墙之杂院轶事》
杨奇瑞第二届上海双年展《城市纽扣》
Q:相对造型艺术而言,公共艺术本身就具有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它不能完全变成政绩工程,假设连从事这行的人都没有弄清楚自身的价值取向,便会形成非常不好的循环。公共艺术涉及到很多妥协的方面,如何在这种大环境中体现个人价值或公共艺术本来应有的批判精神,的确是一个急迫需要深思的问题。
A:对,作为优秀的创作者或培养优秀创作的教学机构而言,思想方面的价值梳理非常重要,其实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种坚持,社会不光对你提出要求,还会给你利益,在要求和利益之下,很多人都会以妥协为先。但是作为学校而言,必须注重方向的正能量引导,因为我们培养是公共艺术家而非工程技术人员。
Q: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人的情绪、社会对人的反馈以及人本身欲望的逐渐被开发,回到本源去思考与反思是一个必然归宿。
A:艺术当随时代,笔墨当随时代,这是必然规律,但不变的是人文精神,用不同工具、不同材料表现什么?艺术走向空间是它的本体,但走向空间干嘛?如何理解这个空间?如何理解空间之下具体的“场”和“所”?怎么表现?艺术家的态度是什么?这里面是老问题交织着新问题。比如我们约在五六年前就提出“网络空间也是公共空间”,现在已经成为现实,虚拟空间正慢慢成为主流,将来公共艺术或者展示在户外空间的艺术走向虚拟化是必然趋势。当下永远在变,应该赋予公共艺术非常具体的方式或思考手段。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邹萍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