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与梵高伦勃朗齐名的维米尔到底好在哪里(1)

2017-02-28 00:00

  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1632-1675)是一个安静且内省的艺术家,如今他和梵·高、伦勃朗并称为荷兰三大画家,但维米尔却被遗忘了长达两个世纪,直到19世纪50年代,被法国艺评家杜尔发现,这位埋没的伟大风俗画家才光照史册,正在法国卢浮宫的“维米尔与风俗画流派的大师”云集了维米尔12幅画作,探索维米尔与荷兰黄金时代其他伟大画家之间的令人着迷的关系网。

  法国卢浮宫“维米尔与风俗画流派的大师”展览海报

  纵观艺术史,不难发现,一些艺术家的作品散发出炫目的光芒,但他们生活的周遭却是灰色的。法国卢浮宫举行的“维米尔与风俗画流派的大师”(Vermeer and the Masters of Genre Painting)于2月22日正式对外开放,即使在对公众开放的前两天前往观看,展厅却也挤满了人。的确,在一个展览中能看到包括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的“倒牛奶的女仆”(The Milkmaid,1660)、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藏的“持天平的女子”(Woman Holding A Balance,1664)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所藏的“弹琵琶的女人”(Woman with a Lute,1662-63)在内的维米尔一生中三分之一的作品实属难得。

  这几乎是迄今为止展出作品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维米尔大展,对于那些为维米尔诗意作品着迷且震动过的灵魂而言,此次展览可谓生活的必需品,不容错过。

  维米尔,持天平的女子,1664

  遗忘两百年后,维米尔为何在法国被重新发掘?

  尽管维米尔的画早已通过印刷出版被广泛传播,但面对原作,观众更能读出其用笔用色和细节描绘之精妙,其中“织花边的少女”(The Lacemaker)的眼睛向下专注于手中微小女红,而我们的眼睛则流连于其画面中精确、闪亮的细节:明亮的红色线团映衬下的蓝布,银色的珠子和少女细小的卷发。

  维米尔,织花边的少女,1658-1660

  同维米尔的其他作品一样,这幅绘画对现代文化产生着影响,1978年由伊莎贝尔·于佩尔(Isabelle Huppert)主演的法国电影便以“The Lacemaker”(织花边的少女)命名,从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追忆似水年华》作者)到特蕾西·舍瓦利耶(Tracy Chevalier,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原著小说作者)现代文化始终迷恋这位17世纪的艺术家,并将维米尔笔下德尔夫特(Delft)的图像演绎为“过去的记忆”。

  但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82%的美国人不能说出《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谁的作品,不过在1850年之前,如果发起类似的调查,大约只有1%的人知道维米尔的名字。如果说维米尔被遗忘,也许并不确切,因为维米尔生前也并不著名。与另一位荷兰黄金时代的“艺术之星”伦勃朗相比,维米尔远不及他闪耀。

来源:中华网书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