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据了解,古籍拍卖专场最早是1993年中国书店举办的“历代稀见书刊资料拍卖会”,一年后,即1994年,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首次推出了古籍拍卖专场,每年两场,一直延续至今。1996年春,翰海艺术品拍卖公司也推出了首次古籍拍卖专场。同年秋,中国书店举办了第二届稀见书刊资料拍卖会,以后每年举办。此后上海的朵云轩、博古斋、敬华、崇源、工美,北京的鼎丰、中鸿信、盘龙、万隆等拍卖公司,都曾先后举办古籍拍卖专场,其他各地虽然也有古籍拍卖,但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仍属京沪两地。古籍拍卖市场自90年代上半期出现以来,由小到大,由刚刚起步到逐渐成熟完善,经历了将近十年的时间。这当中,古籍拍卖还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市场萧条的严峻考验,逐步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从几年来的实践看,古籍拍卖一直处于相对稳定、健康发展的态势。近一两年来,特别是2000年春拍以来,各地更是呈现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良好前景。
古籍拍卖之所以能够保持旺盛的活力和稳中有升的发展势头,个中原因,值得探讨。据业内人士分析,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古籍的价值尚未真正到位
长期以来,古籍受到了冷落,古书业逐渐萎缩。由于主客观原因,古籍价位远远偏低。古籍与其他艺术品相比,价值始终尚未到位。自艺术品市场恢复开放以来,中国书画市场异常火爆,古今书画价格不断攀升,大多数艺术品收藏家和商家也都把目光集中在书画以及瓷器、玉器、杂项等艺术品上。而最能体现中国文化传承精神的古籍善本却有意无意地被人们忽视了,致使古籍善本的价格远远低于其他艺术品。这里不妨打一个小小的比喻:一幅近代名家齐白石、徐悲鸿绘画的成扇,其精品价格可达10万元左右,既使一般作品,也要价值3万至5万元左右。而一册800年前的宋版书的价值也不过10万元左右,前者年代近,存世量大,而后者年代久远,难于保存,传世极稀。二者之间的时代差异是明显的。一般清版古籍(特殊除外)的价值就很难超过万元大关。
清雍正版《冬心先生集》
即以清代有代表性的古籍为例,清雍正版《冬心先生集》,价9000元,都是清代版刻的精品,其价格不过如此,而其中的文化内涵绝非一般近现代书画作品和其他艺术品可比的。同时,古籍的价值与自身相比,也远没有达到鼎盛时期的价格。据有的学者研究,1949年以来,古籍价格远远低于三四十年代的水平。这其中既有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原因,同时也有学术思想、学术风气方面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百业俱兴,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导下,思想文化领域异常活跃,科技文教事业大为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提倡,古籍整理工作的加强,都大大刺激了古籍的需要。自7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古籍拍卖开展以来,古籍价格确有大量提升,但是古籍仍然没有达到其鼎盛时期的价格。正因为如此,许多艺术品收藏家看到其中保值增值的潜力,纷纷涉足于此。
2.古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作为最能体现中国文化传承精神的古籍,历来备受中国知识分子的喜爱,藏书名家代不乏人。如今更有广大的古籍善本“发烧”群体,黄河两岸,大江南北,爱书、藏书者甚众。这其中,尤以京沪两地为最。北京是六朝古都,又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长久以来形成了独特的京味文化。古籍收藏在北京有悠久的传统。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曾经出现了为数众多的藏书家。直至今日,北京的藏书爱好者也以队伍庞大、鉴藏水平高而闻名全国。上海是国际大都市,旧社会它虽是“十里洋场”,但在清末民国,它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海上画派,名家辈出。古籍收藏,藏龙卧虎。故今人有《上海近代藏书纪事诗》之作。所以藏书活动在上海也是有悠久传统和广泛基础的。特别是每年数次的北京海王村大众图书资料拍卖会和上海博古斋古籍图书资料拍卖交易会,不仅吸引了京沪两地古籍善本爱好者,而且吸引了周边城市乃至大江南北全国各地的爱好者。这是古籍拍卖市场长期兴旺的群众基础和根本原因。
过云楼藏书之 《锦绣万花谷》前集四十卷24册后集四十卷16册
3.古籍拍卖成为人们寻觅古籍善本的首选渠道
在古籍拍卖市场形成之前,人们寻觅和收藏古籍善本的渠道主要是各地的古旧书店。如今随着古书书源的匮乏和古书业的萎缩,古旧书店大多以销售文史哲新书及艺术画册为主。仅有的一些销售古旧书的门市也只是出售一些旧期刊、画报、石印本、影印本等,真正称得上古籍善本的图书很难得在书店一遇。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拍卖市场的成熟,佳书善本层出不穷,一些罕见古籍不时在拍卖会上面世,如身价高贵的宋元旧本、名家稿本等。就连前辈藏书家郑振铎先生难得一遇的清代名画家萧云从的《太平山水图》、《离骚图》等也纷纷露面,为人们提供了选购的良好机遇。如今拍卖会已经成为人们寻觅和收藏古籍善本的首选和主要渠道。
4.参与古籍拍卖的人们日渐增多
古籍善本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收藏古籍善本需要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古典文献知识。特别是古籍善本鉴定更是一个专门学问,非一朝一夕可以学成。正因为如此,古籍善本的爱好和收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制约。近年来,随着古籍善本知识的普及和传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到古籍拍卖中来。据粗略分析,大致有以下几类:
A.艺术品收藏家和爱好者
包括一些老的收藏家、藏书家,一些书画收藏家看到古籍善本的潜在价值或为寻觅有关参考资料,也纷纷涉足。
B.社科界的知识分子
包括科研人员、大专院校教师、出版社编辑等等,这些人是古籍善本最忠实的爱好者。书店里难遇佳书,只得到拍卖会上来寻求善本。知识分子多无余钱,利用稿酬,或以书养书成为解决购书资金的主要办法。这类人往往有较高的眼力,但因囊中羞涩,难以购买得起价格昂贵和大部头书。
C.成功的企业和企业界人士
这一部分人士,因为经济实力雄厚,往往能够购买价值高昂的善本和大部头书,或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或满足个人对于古代文化爱好的特殊情结。
南宋抚州公使库刻本《春秋经传集解》
D.国有图书馆、博物馆
拍卖会上往往会出现一些罕见的善本佳椠。一些海外回流的国宝级的古籍善本,必须归于国家图书馆、博物馆收藏和保存。近年来,国家图书馆、博物馆也开始涉足古籍拍卖市场。例如,1999年北京文物公司先后两次成功收购宋本《春秋经传》六册。2000年春上海图书馆以4000万元收购翁氏藏书。
E.海外机构和人士
近年来,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新加坡等海外的机构和人士,也纷纷来华淘古籍善本之“金”。客观上推动了古籍价格水涨船高。严格讲,古籍善本有些属文物范畴,不允许出境,海外客人只能竞投从海外回流的拍品和不够年份的拍品,但真正执行中并非十分严格,这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
- END -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