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斯蒂文·霍尔:这座美术馆,自成一展


“This Museum of Architecture has become The Museum – the place of the muse of architecture. It needs no other exhibits in addition to itself as an object lesson in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for itself, architecture in itself.”


——Steven Holl's Official Website



Steven HOLL



白色的回旋空间悬浮在黑色混凝土墙的上方,黑与白,重量与轻盈,几何体块与坡面斜角,建筑与山体湖区——每一处似非而是的反论,看似相互对立,却恰恰互相补充,呈现出一种坦荡的真实。围绕美术馆走一圈,竹影掩映,波光斑斓,每一个角度都是美术馆的另一面,写上的都是霍尔的名字。


∆ 四方当代美术馆



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 b. 1947),1947年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布雷默顿,自1976年成立独立事务所后,逐渐成为美国乃至国际当代建筑的标杆。赫尔辛基当代美术馆的成功竞标,让霍尔走进业内视野,并赢得了大众的普遍关注。2001年,他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美国最优秀的建筑师,同年获得巴黎建筑学会最高荣誉奖章;2003年,被授予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荣誉资深会员称号。



∆ 四方当代美术馆



∆ 斯蒂文·霍尔



与身上的明星标签相比,霍尔在业内的重要性更体现在他对于学术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作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的终身教授,霍尔长期保持着低调严谨的学者作风,而他的建筑实践也一直基于“建筑现象学”的理论进行补充探索,努力还原建筑的本质。不同于很多现当代建筑中形式化的“极简”,霍尔不仅剥去装饰上的繁复,也同时剥去所谓“极简风格”的表面。



那么“建筑现象学”究竟是什么?


“现象学”看上去深奥晦涩,但理解起来其实很简单。对于霍尔来说,建筑应该永恒地与经历交织在一起:建筑师的,地域的,空间里行走的人们的。留下的这个核心,名字叫做“锚”——美术馆不仅被“锚”进这片坡面上,也是被“锚”进南京这座城市里。



Anchoring(《锚》), 1996,霍尔



建筑设计,正是和地域本身紧密相连着。因此,我们看到的美术馆,布满着和南京这座城市的共同记忆。


∆ 青竹与墙


院落里的青竹成排站立,黑色混凝土矮墙互相并不交叉,断断续续地平行垂直着,在美术馆的院落里分隔空间和视线。墙体顺延着起伏的地势分布,高低错落。霍尔巧妙地运用了混凝土外表面的可塑性,采用对切的竹子作为倒模,把竹子的肌理和形态印刻在墙面上——这也是对当地既有素材的运用。横向排列的竹子印刻出的痕迹与地面平行,起到将空间延伸的作用。竹节留下的一段段痕迹,凸起处已经开始斑驳,黑色涂层下的水泥表面开始隐现,就像是被变形的南京城墙,把时间镶嵌其中


∆ 交错的黑色混凝土墙



建筑物上层采用的阳光板(PP/PET),内部中空,透光度30%。阳光好的时候,透过这层半透明的墙,从外部就能隐约看见箱型梁结构的细节。白色体块被三个支撑点支撑着,黑色的材料被身后的山体隐去,看上去就像是悬浮在半空。建筑仅有的两个颜色,黑与白,与阳光板的材质结合,呈现出中国山水画的简洁和朦胧感。


∆ 建筑上层的阳光板


∆ 美术馆剖面透视


其实不仅仅是对于中国传统水墨的折服,水彩本身对于霍尔来说,也是每日必修的功课。美术馆的水彩设计手稿中,霍尔加入了水墨特有的晕染技巧来渲染背景;画面的呈现也没有使用西方的焦点透视,而是仿照中国传统绘画的方式将画面铺陈开去。与西方绘画不同,中国古代传统书画家虽了解透视画法但并不使用,而是选择用“移步换景”的方式展现风景,仿佛看画的人在画中行走——这也是霍尔设计美术馆的出发点。


∆ 美术馆水彩手稿



美术馆内部纯白的墙面和地面,是建筑的主调,也是美术馆惯有的白色空间(The White Cube),最大限度地为艺术作品提供最简洁的展示陈列空间。通向负一层的花岗岩楼梯,用不同的台阶比例辟出行走和休息的区域。无论是一层还是上层展廊,顶部的钢结构都被裸露出来,不加遮掩,再次切题干净的本质。


∆ 美术馆内部空间

∆ 裸露的钢结构



在白色体块的内部行走,通道不断地折转,每个转角处都能看到一块小小的窗户,截取出一块望向山区的风景。通道的尽头是一面偌大的窗户,外面伸出去一小段铺木阳台,站在这里可以眺望到远处整个市区的忙碌。


∆ 转角的窗户

∆ 通道尽头的阳台


“散点透视没有没影点*,上层的展廊空间最终指向的也不是没影点,而是瞭望回整个南京城市的目光。”霍尔如是说。



END





*“没影点”:也称为消失点或焦点,在焦点透视法中,纵深方向的直线在无穷远处最终汇聚消失的一点。


撰文:Zong




地 址:南京市浦口区珍七路9号


Ⅰ公共路线:乘坐D18路、694路、681路至珍珠泉总站,下车沿指示牌向老山国家森林方向上山,步行约20分钟到达。

Ⅱ 自驾路线:经扬子江隧道或者长江隧道开至浦口珍珠泉公园,沿公园大门向前200米处的指示牌向老山国家森林方向上山,约5分钟到达。

如有任何问题,请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

电话(Tel):+86 25 58609999 转8230

网址(Url):www.sifangartmuseum.org

地址(Add):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珍七路九号No.9 Zhenqi Road Pukou District Nanjing Jiangsu P.R.China

来源:2017-08-29四方当代美术馆四方当代美术馆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