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刘振毕业作品_综合艺术系

姓名:刘振

院校:天津美术学院

专业:综合艺术系

作品名称:殇1

装置 300×200×300cm 琉璃、泥塑、玻璃注射器、水晶滴胶、白沙 创作年代 2017

作品故事:作品《殇》以琉璃作为材料媒介,琉璃制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并不陌生,伴随童年生活(弹珠游戏)的成长以及满足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用琉璃来塑造直观性地注射器、襁褓婴儿造像、病变疫苗,使材料媒介与作品主题直接发生对话,其固有物质属性含义得以解释(在特定的问题语境与明确的指涉中——疫苗事件社会因素),材料在产生一定视觉冲击力同时又会突现其视觉本身的观念(伤害性、攻击性、冷漠、脆弱、瑰丽漓彩),并力求作品明确的意义与批判性主题。悬挂注射器(1000支)形成“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势,毫无掩饰的暴露出对生命的压迫性及命悬一线之感,一种“刺激”的视觉感官,从我们自身生活体验来讲对注射器(医疗工具)本体就带有抵触心理。襁褓婴儿造像与病变疫苗无规则结合,映射弱势群体与维持生命的必需、依赖物质的纠缠不清或更多的无可奈何,剖析一触即碎的跪着的生命状态,深击人性内心的诉求。依托枯山水(居安思危)的艺术形式语言,渗透生命的空间悬浮感。从这些物质痕迹中聚焦疫苗事件,生成作品文本唯一性代码——来源于自身对生活点点滴滴的追问,这要求自己要从某个点着眼,对某一具体问题的发问。“生活本身就是艺术,艺术意味向未知领域、未探讨的问题进行探索”,而很多艺术家处于自以为是的幻觉中或对自己的创造物顶礼膜拜中,“实际上真正带有学术含量和价值的东西往往是通过不学术的或者与现实极有关系的一些课题来表现的”这就再次重申作品的原创性价值,引申出什么才是好的艺术作品问题,艺术魅力与感动何来的问题?艺术应具有精神力量和道德义务。不要让“在中国活着就是个奇迹”这种黑色幽默的自我调侃变成残酷的社会现实。

导师评语:指导教师:王少春

作品名称:殇2

装置 300×200×300cm 琉璃、泥塑、玻璃注射器、水晶滴胶、白沙 创作年代 2017

作品故事:作品《殇》以琉璃作为材料媒介,琉璃制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并不陌生,伴随童年生活(弹珠游戏)的成长以及满足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用琉璃来塑造直观性地注射器、襁褓婴儿造像、病变疫苗,使材料媒介与作品主题直接发生对话,其固有物质属性含义得以解释(在特定的问题语境与明确的指涉中——疫苗事件社会因素),材料在产生一定视觉冲击力同时又会突现其视觉本身的观念(伤害性、攻击性、冷漠、脆弱、瑰丽漓彩),并力求作品明确的意义与批判性主题。悬挂注射器(1000支)形成“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势,毫无掩饰的暴露出对生命的压迫性及命悬一线之感,一种“刺激”的视觉感官,从我们自身生活体验来讲对注射器(医疗工具)本体就带有抵触心理。襁褓婴儿造像与病变疫苗无规则结合,映射弱势群体与维持生命的必需、依赖物质的纠缠不清或更多的无可奈何,剖析一触即碎的跪着的生命状态,深击人性内心的诉求。依托枯山水(居安思危)的艺术形式语言,渗透生命的空间悬浮感。从这些物质痕迹中聚焦疫苗事件,生成作品文本唯一性代码——来源于自身对生活点点滴滴的追问,这要求自己要从某个点着眼,对某一具体问题的发问。“生活本身就是艺术,艺术意味向未知领域、未探讨的问题进行探索”,而很多艺术家处于自以为是的幻觉中或对自己的创造物顶礼膜拜中,“实际上真正带有学术含量和价值的东西往往是通过不学术的或者与现实极有关系的一些课题来表现的”这就再次重申作品的原创性价值,引申出什么才是好的艺术作品问题,艺术魅力与感动何来的问题?艺术应具有精神力量和道德义务。不要让“在中国活着就是个奇迹”这种黑色幽默的自我调侃变成残酷的社会现实。

导师评语:指导教师:王少春

作品名称:殇3

装置 300×200×300cm 琉璃、泥塑、玻璃注射器、水晶滴胶、白沙 创作年代 2017

作品故事:作品《殇》以琉璃作为材料媒介,琉璃制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并不陌生,伴随童年生活(弹珠游戏)的成长以及满足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用琉璃来塑造直观性地注射器、襁褓婴儿造像、病变疫苗,使材料媒介与作品主题直接发生对话,其固有物质属性含义得以解释(在特定的问题语境与明确的指涉中——疫苗事件社会因素),材料在产生一定视觉冲击力同时又会突现其视觉本身的观念(伤害性、攻击性、冷漠、脆弱、瑰丽漓彩),并力求作品明确的意义与批判性主题。悬挂注射器(1000支)形成“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势,毫无掩饰的暴露出对生命的压迫性及命悬一线之感,一种“刺激”的视觉感官,从我们自身生活体验来讲对注射器(医疗工具)本体就带有抵触心理。襁褓婴儿造像与病变疫苗无规则结合,映射弱势群体与维持生命的必需、依赖物质的纠缠不清或更多的无可奈何,剖析一触即碎的跪着的生命状态,深击人性内心的诉求。依托枯山水(居安思危)的艺术形式语言,渗透生命的空间悬浮感。从这些物质痕迹中聚焦疫苗事件,生成作品文本唯一性代码——来源于自身对生活点点滴滴的追问,这要求自己要从某个点着眼,对某一具体问题的发问。“生活本身就是艺术,艺术意味向未知领域、未探讨的问题进行探索”,而很多艺术家处于自以为是的幻觉中或对自己的创造物顶礼膜拜中,“实际上真正带有学术含量和价值的东西往往是通过不学术的或者与现实极有关系的一些课题来表现的”这就再次重申作品的原创性价值,引申出什么才是好的艺术作品问题,艺术魅力与感动何来的问题?艺术应具有精神力量和道德义务。不要让“在中国活着就是个奇迹”这种黑色幽默的自我调侃变成残酷的社会现实。

导师评语:指导教师:王少春

作品名称:殇4

装置 300×200×300cm 琉璃、泥塑、玻璃注射器、水晶滴胶、白沙 创作年代 2017

作品故事:作品《殇》以琉璃作为材料媒介,琉璃制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并不陌生,伴随童年生活(弹珠游戏)的成长以及满足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用琉璃来塑造直观性地注射器、襁褓婴儿造像、病变疫苗,使材料媒介与作品主题直接发生对话,其固有物质属性含义得以解释(在特定的问题语境与明确的指涉中——疫苗事件社会因素),材料在产生一定视觉冲击力同时又会突现其视觉本身的观念(伤害性、攻击性、冷漠、脆弱、瑰丽漓彩),并力求作品明确的意义与批判性主题。悬挂注射器(1000支)形成“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势,毫无掩饰的暴露出对生命的压迫性及命悬一线之感,一种“刺激”的视觉感官,从我们自身生活体验来讲对注射器(医疗工具)本体就带有抵触心理。襁褓婴儿造像与病变疫苗无规则结合,映射弱势群体与维持生命的必需、依赖物质的纠缠不清或更多的无可奈何,剖析一触即碎的跪着的生命状态,深击人性内心的诉求。依托枯山水(居安思危)的艺术形式语言,渗透生命的空间悬浮感。从这些物质痕迹中聚焦疫苗事件,生成作品文本唯一性代码——来源于自身对生活点点滴滴的追问,这要求自己要从某个点着眼,对某一具体问题的发问。“生活本身就是艺术,艺术意味向未知领域、未探讨的问题进行探索”,而很多艺术家处于自以为是的幻觉中或对自己的创造物顶礼膜拜中,“实际上真正带有学术含量和价值的东西往往是通过不学术的或者与现实极有关系的一些课题来表现的”这就再次重申作品的原创性价值,引申出什么才是好的艺术作品问题,艺术魅力与感动何来的问题?艺术应具有精神力量和道德义务。不要让“在中国活着就是个奇迹”这种黑色幽默的自我调侃变成残酷的社会现实。

导师评语:指导教师:王少春

作品名称:殇5

装置 300×200×300cm 琉璃、泥塑、玻璃注射器、水晶滴胶、白沙 创作年代 2017

作品故事:作品《殇》以琉璃作为材料媒介,琉璃制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并不陌生,伴随童年生活(弹珠游戏)的成长以及满足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用琉璃来塑造直观性地注射器、襁褓婴儿造像、病变疫苗,使材料媒介与作品主题直接发生对话,其固有物质属性含义得以解释(在特定的问题语境与明确的指涉中——疫苗事件社会因素),材料在产生一定视觉冲击力同时又会突现其视觉本身的观念(伤害性、攻击性、冷漠、脆弱、瑰丽漓彩),并力求作品明确的意义与批判性主题。悬挂注射器(1000支)形成“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势,毫无掩饰的暴露出对生命的压迫性及命悬一线之感,一种“刺激”的视觉感官,从我们自身生活体验来讲对注射器(医疗工具)本体就带有抵触心理。襁褓婴儿造像与病变疫苗无规则结合,映射弱势群体与维持生命的必需、依赖物质的纠缠不清或更多的无可奈何,剖析一触即碎的跪着的生命状态,深击人性内心的诉求。依托枯山水(居安思危)的艺术形式语言,渗透生命的空间悬浮感。从这些物质痕迹中聚焦疫苗事件,生成作品文本唯一性代码——来源于自身对生活点点滴滴的追问,这要求自己要从某个点着眼,对某一具体问题的发问。“生活本身就是艺术,艺术意味向未知领域、未探讨的问题进行探索”,而很多艺术家处于自以为是的幻觉中或对自己的创造物顶礼膜拜中,“实际上真正带有学术含量和价值的东西往往是通过不学术的或者与现实极有关系的一些课题来表现的”这就再次重申作品的原创性价值,引申出什么才是好的艺术作品问题,艺术魅力与感动何来的问题?艺术应具有精神力量和道德义务。不要让“在中国活着就是个奇迹”这种黑色幽默的自我调侃变成残酷的社会现实。

导师评语:指导教师:王少春

作品名称:殇6

装置 300×200×300cm 琉璃、泥塑、玻璃注射器、水晶滴胶、白沙 创作年代 2017

作品故事:作品《殇》以琉璃作为材料媒介,琉璃制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并不陌生,伴随童年生活(弹珠游戏)的成长以及满足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用琉璃来塑造直观性地注射器、襁褓婴儿造像、病变疫苗,使材料媒介与作品主题直接发生对话,其固有物质属性含义得以解释(在特定的问题语境与明确的指涉中——疫苗事件社会因素),材料在产生一定视觉冲击力同时又会突现其视觉本身的观念(伤害性、攻击性、冷漠、脆弱、瑰丽漓彩),并力求作品明确的意义与批判性主题。悬挂注射器(1000支)形成“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势,毫无掩饰的暴露出对生命的压迫性及命悬一线之感,一种“刺激”的视觉感官,从我们自身生活体验来讲对注射器(医疗工具)本体就带有抵触心理。襁褓婴儿造像与病变疫苗无规则结合,映射弱势群体与维持生命的必需、依赖物质的纠缠不清或更多的无可奈何,剖析一触即碎的跪着的生命状态,深击人性内心的诉求。依托枯山水(居安思危)的艺术形式语言,渗透生命的空间悬浮感。从这些物质痕迹中聚焦疫苗事件,生成作品文本唯一性代码——来源于自身对生活点点滴滴的追问,这要求自己要从某个点着眼,对某一具体问题的发问。“生活本身就是艺术,艺术意味向未知领域、未探讨的问题进行探索”,而很多艺术家处于自以为是的幻觉中或对自己的创造物顶礼膜拜中,“实际上真正带有学术含量和价值的东西往往是通过不学术的或者与现实极有关系的一些课题来表现的”这就再次重申作品的原创性价值,引申出什么才是好的艺术作品问题,艺术魅力与感动何来的问题?艺术应具有精神力量和道德义务。不要让“在中国活着就是个奇迹”这种黑色幽默的自我调侃变成残酷的社会现实。

导师评语:指导教师:王少春

作品名称:殇7

装置 300×200×300cm 琉璃、泥塑、玻璃注射器、水晶滴胶、白沙 创作年代 2017

作品故事:作品《殇》以琉璃作为材料媒介,琉璃制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并不陌生,伴随童年生活(弹珠游戏)的成长以及满足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用琉璃来塑造直观性地注射器、襁褓婴儿造像、病变疫苗,使材料媒介与作品主题直接发生对话,其固有物质属性含义得以解释(在特定的问题语境与明确的指涉中——疫苗事件社会因素),材料在产生一定视觉冲击力同时又会突现其视觉本身的观念(伤害性、攻击性、冷漠、脆弱、瑰丽漓彩),并力求作品明确的意义与批判性主题。悬挂注射器(1000支)形成“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势,毫无掩饰的暴露出对生命的压迫性及命悬一线之感,一种“刺激”的视觉感官,从我们自身生活体验来讲对注射器(医疗工具)本体就带有抵触心理。襁褓婴儿造像与病变疫苗无规则结合,映射弱势群体与维持生命的必需、依赖物质的纠缠不清或更多的无可奈何,剖析一触即碎的跪着的生命状态,深击人性内心的诉求。依托枯山水(居安思危)的艺术形式语言,渗透生命的空间悬浮感。从这些物质痕迹中聚焦疫苗事件,生成作品文本唯一性代码——来源于自身对生活点点滴滴的追问,这要求自己要从某个点着眼,对某一具体问题的发问。“生活本身就是艺术,艺术意味向未知领域、未探讨的问题进行探索”,而很多艺术家处于自以为是的幻觉中或对自己的创造物顶礼膜拜中,“实际上真正带有学术含量和价值的东西往往是通过不学术的或者与现实极有关系的一些课题来表现的”这就再次重申作品的原创性价值,引申出什么才是好的艺术作品问题,艺术魅力与感动何来的问题?艺术应具有精神力量和道德义务。不要让“在中国活着就是个奇迹”这种黑色幽默的自我调侃变成残酷的社会现实。

导师评语:指导教师:王少春

作品名称:殇8

装置 300×200×300cm 琉璃、泥塑、玻璃注射器、水晶滴胶、白沙 创作年代 2017

作品故事:作品《殇》以琉璃作为材料媒介,琉璃制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并不陌生,伴随童年生活(弹珠游戏)的成长以及满足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用琉璃来塑造直观性地注射器、襁褓婴儿造像、病变疫苗,使材料媒介与作品主题直接发生对话,其固有物质属性含义得以解释(在特定的问题语境与明确的指涉中——疫苗事件社会因素),材料在产生一定视觉冲击力同时又会突现其视觉本身的观念(伤害性、攻击性、冷漠、脆弱、瑰丽漓彩),并力求作品明确的意义与批判性主题。悬挂注射器(1000支)形成“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势,毫无掩饰的暴露出对生命的压迫性及命悬一线之感,一种“刺激”的视觉感官,从我们自身生活体验来讲对注射器(医疗工具)本体就带有抵触心理。襁褓婴儿造像与病变疫苗无规则结合,映射弱势群体与维持生命的必需、依赖物质的纠缠不清或更多的无可奈何,剖析一触即碎的跪着的生命状态,深击人性内心的诉求。依托枯山水(居安思危)的艺术形式语言,渗透生命的空间悬浮感。从这些物质痕迹中聚焦疫苗事件,生成作品文本唯一性代码——来源于自身对生活点点滴滴的追问,这要求自己要从某个点着眼,对某一具体问题的发问。“生活本身就是艺术,艺术意味向未知领域、未探讨的问题进行探索”,而很多艺术家处于自以为是的幻觉中或对自己的创造物顶礼膜拜中,“实际上真正带有学术含量和价值的东西往往是通过不学术的或者与现实极有关系的一些课题来表现的”这就再次重申作品的原创性价值,引申出什么才是好的艺术作品问题,艺术魅力与感动何来的问题?艺术应具有精神力量和道德义务。不要让“在中国活着就是个奇迹”这种黑色幽默的自我调侃变成残酷的社会现实。

导师评语:指导教师:王少春

作品名称:殇9

装置 300×200×300cm 琉璃、泥塑、玻璃注射器、水晶滴胶、白沙 创作年代 2017

作品故事:作品《殇》以琉璃作为材料媒介,琉璃制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并不陌生,伴随童年生活(弹珠游戏)的成长以及满足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用琉璃来塑造直观性地注射器、襁褓婴儿造像、病变疫苗,使材料媒介与作品主题直接发生对话,其固有物质属性含义得以解释(在特定的问题语境与明确的指涉中——疫苗事件社会因素),材料在产生一定视觉冲击力同时又会突现其视觉本身的观念(伤害性、攻击性、冷漠、脆弱、瑰丽漓彩),并力求作品明确的意义与批判性主题。悬挂注射器(1000支)形成“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势,毫无掩饰的暴露出对生命的压迫性及命悬一线之感,一种“刺激”的视觉感官,从我们自身生活体验来讲对注射器(医疗工具)本体就带有抵触心理。襁褓婴儿造像与病变疫苗无规则结合,映射弱势群体与维持生命的必需、依赖物质的纠缠不清或更多的无可奈何,剖析一触即碎的跪着的生命状态,深击人性内心的诉求。依托枯山水(居安思危)的艺术形式语言,渗透生命的空间悬浮感。从这些物质痕迹中聚焦疫苗事件,生成作品文本唯一性代码——来源于自身对生活点点滴滴的追问,这要求自己要从某个点着眼,对某一具体问题的发问。“生活本身就是艺术,艺术意味向未知领域、未探讨的问题进行探索”,而很多艺术家处于自以为是的幻觉中或对自己的创造物顶礼膜拜中,“实际上真正带有学术含量和价值的东西往往是通过不学术的或者与现实极有关系的一些课题来表现的”这就再次重申作品的原创性价值,引申出什么才是好的艺术作品问题,艺术魅力与感动何来的问题?艺术应具有精神力量和道德义务。不要让“在中国活着就是个奇迹”这种黑色幽默的自我调侃变成残酷的社会现实。

导师评语:指导教师:王少春

作品名称:殇10

装置 300×200×300cm 琉璃、泥塑、玻璃注射器、水晶滴胶、白沙 创作年代 2017

作品故事:作品《殇》以琉璃作为材料媒介,琉璃制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并不陌生,伴随童年生活(弹珠游戏)的成长以及满足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用琉璃来塑造直观性地注射器、襁褓婴儿造像、病变疫苗,使材料媒介与作品主题直接发生对话,其固有物质属性含义得以解释(在特定的问题语境与明确的指涉中——疫苗事件社会因素),材料在产生一定视觉冲击力同时又会突现其视觉本身的观念(伤害性、攻击性、冷漠、脆弱、瑰丽漓彩),并力求作品明确的意义与批判性主题。悬挂注射器(1000支)形成“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势,毫无掩饰的暴露出对生命的压迫性及命悬一线之感,一种“刺激”的视觉感官,从我们自身生活体验来讲对注射器(医疗工具)本体就带有抵触心理。襁褓婴儿造像与病变疫苗无规则结合,映射弱势群体与维持生命的必需、依赖物质的纠缠不清或更多的无可奈何,剖析一触即碎的跪着的生命状态,深击人性内心的诉求。依托枯山水(居安思危)的艺术形式语言,渗透生命的空间悬浮感。从这些物质痕迹中聚焦疫苗事件,生成作品文本唯一性代码——来源于自身对生活点点滴滴的追问,这要求自己要从某个点着眼,对某一具体问题的发问。“生活本身就是艺术,艺术意味向未知领域、未探讨的问题进行探索”,而很多艺术家处于自以为是的幻觉中或对自己的创造物顶礼膜拜中,“实际上真正带有学术含量和价值的东西往往是通过不学术的或者与现实极有关系的一些课题来表现的”这就再次重申作品的原创性价值,引申出什么才是好的艺术作品问题,艺术魅力与感动何来的问题?艺术应具有精神力量和道德义务。不要让“在中国活着就是个奇迹”这种黑色幽默的自我调侃变成残酷的社会现实。

导师评语:指导教师:王少春

作品名称:殇11

装置 300×200×300cm 琉璃、泥塑、玻璃注射器、水晶滴胶、白沙 创作年代 2017

作品故事:作品《殇》以琉璃作为材料媒介,琉璃制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并不陌生,伴随童年生活(弹珠游戏)的成长以及满足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用琉璃来塑造直观性地注射器、襁褓婴儿造像、病变疫苗,使材料媒介与作品主题直接发生对话,其固有物质属性含义得以解释(在特定的问题语境与明确的指涉中——疫苗事件社会因素),材料在产生一定视觉冲击力同时又会突现其视觉本身的观念(伤害性、攻击性、冷漠、脆弱、瑰丽漓彩),并力求作品明确的意义与批判性主题。悬挂注射器(1000支)形成“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势,毫无掩饰的暴露出对生命的压迫性及命悬一线之感,一种“刺激”的视觉感官,从我们自身生活体验来讲对注射器(医疗工具)本体就带有抵触心理。襁褓婴儿造像与病变疫苗无规则结合,映射弱势群体与维持生命的必需、依赖物质的纠缠不清或更多的无可奈何,剖析一触即碎的跪着的生命状态,深击人性内心的诉求。依托枯山水(居安思危)的艺术形式语言,渗透生命的空间悬浮感。从这些物质痕迹中聚焦疫苗事件,生成作品文本唯一性代码——来源于自身对生活点点滴滴的追问,这要求自己要从某个点着眼,对某一具体问题的发问。“生活本身就是艺术,艺术意味向未知领域、未探讨的问题进行探索”,而很多艺术家处于自以为是的幻觉中或对自己的创造物顶礼膜拜中,“实际上真正带有学术含量和价值的东西往往是通过不学术的或者与现实极有关系的一些课题来表现的”这就再次重申作品的原创性价值,引申出什么才是好的艺术作品问题,艺术魅力与感动何来的问题?艺术应具有精神力量和道德义务。不要让“在中国活着就是个奇迹”这种黑色幽默的自我调侃变成残酷的社会现实。

导师评语:指导教师:王少春

阅读原文

来源:雅昌艺术网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