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诗画中秋:江上明月共潮生

2018-09-27 10:47

记者 陈友望

每到中秋,我们总会很自然地想起杭州的“老市长”苏东坡。饮酒赏月,借月抒怀,自是他的拿手好戏,一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让多少咏月诗词黯然无光。而八月十五至十八日,正逢钱潮浩荡的天下奇观。苏东坡钱塘观潮,又说,“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今年八月十八的钱江潮,更是了得,恰逢台风“潭美”来临,不知会是怎样的汹涌壮观?再说书画,三希之一的“中秋贴”,诚为书坛至宝;而自宋马远“月下把杯图”以来,中秋赏月、钱塘涨潮的绘画题材层出不穷,各自精彩。中秋时节,赏月观潮,读诗论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推窗望月,细赏“中秋帖”

苏东坡中秋爱赏月作诗,他的朋友米芾更留下了有关“中秋佳节”的书法典藏名迹。藏于北京故宫的“中秋帖”,高27厘米,宽12厘米,接近一张A4纸大小。尺幅虽小,这可是乾隆爷的御书房最珍爱的宝贝,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一道珍藏于养心殿的西暖阁。因藏有这三样稀世珍宝,此阁易名为“三希堂”。而宋周敦颐曾有“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的说法,乾隆帝或许借此要自己向圣贤看齐吧。

中秋时节,咱也来读读“中秋帖”。统共22个字,却甚难读懂,其字曰:“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无论怎么断句,好像都读不通顺。其实,读不通顺就对了。曾经,“中秋帖”在相当长时间内被视作王献之的真迹,现在学界已公认,“中秋帖”并非王献之真迹,而是北宋米芾节临王献之“十二月帖”,他不管文意,随意“割”着临,临着临着就变成了语句不通的“中秋帖”。

“中秋帖”可谓米芾对王献之作品创造性临摹的杰作,行笔痛快,线条丰润圆熟,笔势奇逸奔放,连绵飞舞,人们称此帖为“一笔书”之祖。米芾作为尚意书风的巨匠,以晋为归,追求气韵高古,主张“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他一改唐人临摹二王真迹的写实性临写,把自己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意趣揉入书法作品之中,将个性挥洒得淋润尽致,极富创造性。

作为“一笔书”,强调的是“势”和“精神”。如果临摹之,确然需要先来美酒一杯,激活心灵,再去追踪和感受米芾那痛快淋漓的创作心态。推窗望月,坐而挥毫疾书,岂非圆月下的风雅美事?

中秋读帖临帖,应景的还有两件。藏于故宫博物院宋徽宗赵佶的“闰中秋月帖”,写的是一首七言律诗,劲健挺拔,华美妩媚,是“瘦金书”中偏于柔美的风格。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米芾的“中秋诗帖”,全名为“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为草书。帖中,米芾共书诗文两次,中间自批云:“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不想癫狂如米芾,对自己书法却如此严谨。

月下把杯,画呈千古事

中秋之夜,仰望星辰,遐想无边,人们将一首首婉约的诗词,一幅幅唯美的书画,一个个美好的故事都给了那一轮明月。

中秋赏月当然离不开画。南宋四家之一的马远留有传世精品“月下把杯图”,十五中秋美景之夜,一轮圆月高挂空中,画中主人,手中把杯迎友,举止文雅,面如春风,旁有四童仆,整幅画面六人,内含笔墨神态各异,颇具生动真趣。月下空旷的山林是那么的幽雅静谧,然而月色中,依旧挡不住这欢愉间的良辰和美酒。画上有题跋,“相逢幸遇佳时节,月下花前且把杯”,为宋宁宗皇后杨氏亲书,也是很有故事的了。

喜欢月下对饮的还有明代的杰出画家沈周。他多次邀人在其隐居之地有竹庄赏月度中秋,并留下了画作,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即藏有一幅他的“十四月夜图”。最著名的当数“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图卷由画面与书法两部分组成,长达十余米,可称沈周书画作品中的皇皇巨制,曾在北京保利5周年秋季拍卖会以1792万元成交。画面山水清胜,竹树桥亭,明月高悬,景致幽静,沈周在“有竹庄”内的平安亭,与友人中秋饮酒赏月。而书法部分则是沈周满怀激情的七言律诗,抒发其中秋赏月时的心情,结体严整,笔法沉着稳健,苍劲老练。整卷书画诗文相映成章,堪称诗、书、画三绝。

皇宫里,如何赏月?郎世宁“圆明园十二行乐图”之八月赏月可见分明。雍正帝为此画题诗曰:“壮月江潮久不平,何为驱扇画流萤。我来即是弄潮者,几个中年不靡声!”

“圆明园十二行乐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者郎世宁是意大利人,为雍正、乾隆时宫廷绘画的代表人物,他将西洋绘画的风格与技巧带入了宫廷。“八月赏月”画面展现的是雍正皇帝和他的家眷以及大臣们在圆明园福海赏月的场景,一轮明月倒影水中,天蓝月明,月色分外清明皎洁,台上正举行盛大宴会,阁楼女乐吹奏着琴笙,庭院平台上,人们赏月观花,漫步闲谈,一派升平和乐的融融景象。

从唐代开始,关于嫦娥奔月、吴刚伐树、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传说广泛流传,渐渐地中秋节从北宋开始固定下来。近代著名画家张大千笔下“嫦娥”,其中一幅正是中秋时所绘,这嫦娥造型,取之于生活中的少妇少女,月桂树下的嫦娥怀抱玉兔,神态和安,给人以亲近之感。

月夜看潮,壮观天下无

中秋圆月的数日间,在杭州还可见一大奇观,就是钱塘潮。苏东坡《观浙江涛》诗云:“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离开杭州后,苏东坡还是念念不忘浙江潮,其晚年《观潮》诗云:“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比苏东坡晚一百多年的南宋著名画家李嵩,画了不少中秋观潮图。如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扇面“月夜看潮图”,从造型艺术的角度描绘了中秋钱潮的壮丽景观,其上题款有苏东坡的两句诗,“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画面上,皓月当空,清光如水,透过高阁的脊檐栏杆,但见潮峰奔涌而至,仿佛“玉城雪峰,际天而来”。图中波浪翻滚,尤见精彩,画家以简明流畅的笔法和醇润的墨色,辅以透明的淡色,来勾勒、渲染、烘托出汹涌波涛。画中台榭亭阁,花木奇秀,纤毫毕现,历历在目,多人伫立观赏卷涌而来的浪潮,充分展示了当时杭州人中秋夜观海潮的壮观情形。

这件作品署有“臣李嵩”,还有一件藏于北京故宫的山水长卷“钱塘观潮图”,采取一水两岸自然分疆法,描绘近岸房舍栉比林立,烟树凄迷,对岸云山连绵,轻勾谈染,朦朦胧胧。线条纤细,用笔草草,不拘一格,与“月夜看潮图”风格不同,也有人怀疑非李嵩所作。

明代周臣的“观潮图”,描绘了高士临轩远眺江潮的情景。清代宫廷画家袁江的“观潮图”,与李嵩的“月夜看潮图”构图都是对角线,通过强烈的虚实对比使汹涌的海潮更加具有震撼力。

当代善画钱江潮的,最著名者是前几年去世的画家孔仲起,画了五十多年的钱江潮,人称“孔潮水”,他发明的云皴法、弧勾法、短线法、水彩泼墨法等技法,笔下的潮水、海水有铺天盖地的磅礴气势。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身离杭州,白居易心里总是带着杭州。月下的钱江潮,不论是眼中还是画中,那气势,那声色,喷珠溅玉,谁又能忘怀呢?!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