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9-27 12:00
文/项木咄
一直以来,都不太敢写中国古代艺术史的内容。因为我觉得,中国古代艺术,太玄奥了,你必须有足够的底蕴,有深刻的体验,才能体察到古人蕴藏在笔墨中的那些心境与情感。西方艺术则不太一样,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们注重写实,注重绘画的教化作用,所以你可以很明白地看懂一幅画,有心一点的,还可以找到画中藏着的一些小彩蛋。这种“侦破”的乐趣,是中国画难以比拟的。
博斯的画,里面藏着无数的“彩蛋”
但终归是老祖宗的东西,骨子里,还是非常向往的。底蕴不足是一回事,看画的技巧也很重要。现在我们常常在用西方的“思维”来欣赏中国画。在西方绘画语境中,用色、构图、明暗、空间等要素是绘画表现的重点。而这些,恰恰不是中国古代画家所追求的,甚至说是忽视的。如果用这些要素来评判中国画,那就真的是南辕北辙了。
说白了,我们模糊了焦点,没有基于彼时、彼地、彼情,去欣赏中国画。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一画一世界:教你读懂中国画》。这是一本小书,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作品。我看过太多掉书袋的书,讲一堆深奥的术语,就是不教你基本的看画技巧。从这个角度来看,《一画一世界》做得还不错,适合入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买来看看。
这本书还有另一个版本,叫《对焦中国画》,都是广西师大出版社
总的来说,书里给我们提供了六种中国画的欣赏方法。这里先直接列出来:传承、写意、人物画、留白、笔墨、手卷。我就直接讲前两个好了,其实后面四个关键词,都是基于传承和写意延伸出来的。
▼
传承
这个词很重要啊,一下子,就把中国画和西方画做了个区分,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画那么难看懂。
传承的反义词,就是创新,这恰恰是西方绘画体系里面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我们回想一下西方艺术史,是不是这么个道理。16世纪文艺复兴绘画,追求的是完美主义,讲究构图的对称,用色的和谐;而之后的17世纪巴洛克艺术则完全不同,追求的是刹那间的戏剧感,画面明暗对比强烈。再比如说,为了对抗学院派的传统,印象派画家们开始去户外创作,捕捉大自然的光与影,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径。不同的艺术流派,有时候往往是相抗衡的,所以你很容易看出其中的区别。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