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明天,我们怎样画画

  正在展出的“2001上海美术大展”,我是参展者,同时又参加过一些工作,所以看到过全部作品。新人的涌现是一大特点,据说入选作者中一半是非美协会员,40岁以下的又占了四成多,显然年轻的画家已经赶了上来。

  时光已经进入21世纪,中国已加入了WTO,街头金发碧眼的老外多了起来,连中国人的头发也变起了颜色。吃饭用筷子还是多数,但刀叉也已并不陌生。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已经与我辈又了很大的差异,出国前儿子从网上下载了目的地一周的气象预报,而不再是传统的报纸,更何况报上也未必有国外一周的天气预报。尽管我们会抱怨西菜的单调乏味,然而肯德基、麦当劳还是开一家火一家,即使是中国画,卷轴也慢慢让位于西式的镜框,真不知当今的中国人怎么了?

  如今年轻人已是社会的主要活跃群体,亦是主要的消费群体。我们作品的受众也必将是他们。明天,我们怎么画画?那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我想明天人们肯定不会仅仅关注于那一笔一墨的门派出典,也不会去追寻梅兰竹菊孤傲冷峻的深层意蕴,画家会更强化其视觉上的特征,争夺人们的眼球。艺术变得越来越边缘,各种题材争奇竞艳,但是架上绘画还是不会消亡,只是更加宽泛。女性艺术家越来越多,因为男人都去挣大钱,美术已不是赚钱的行当。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信息技术的革命使得文化更为趋同,趋向于西方。然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却又相当地强调其自身的文化身份,大千世界只有一种文化岂不单调乏味。可是真正出大名,进史册的应该还是有着强烈民族特色,然又融入于现代社会的那一些画家。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强大了,人们会更看重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因为当全世界的人类都在享用现代科技的文明时,只有文化才标志着东方与西方,这一民族与那一民族的差异,只有文化才让我们感受到沧海桑田的历史积淀,感受到文明的力量。

  明天,我们将怎样画画?或许是绕不开的一个问题,当今上海的美术青年已经露出了东方的海平线,去“2001上海美术大展”看看,或许会让你有所领悟,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年轻的一代今天怎样画画。

                                 2001年

作者:张培成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