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架的空间物语 》
米开朗基罗爬上脚手架,《创世纪》诞生了。今天,这个艺术品的最理想归宿也正是因为它在西斯廷的天顶。艺术家当时需要这个脚手架,因为他的一双手倘如不借助这样可以保证身体挪动空间位置的架子,那么任何的企图就难以企及,所以脚手架对于帮助艺术家完成那种博大宏伟的作品,明确是一个必要的辅助工具。
普通的画架,横竖也就是搁置在艺术家面前的东西,横的就是案几,竖的就是带有调节功能的撑架,齐白石的虾就是在案几上活蹦乱跳出来,吴冠中的不“传统”作品也是这样交待出来,所以画架很容易出现在艺术家的起居室里,也肯定出现在最值得一提的时下最流行的工作室里。
10年前,也就是2000年,我有个画中国画的朋友,他爸爸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画家,父子全家住在一套80多平米的商品房,每天要活动筋骨画点画,父子俩就轮流折腾一张中密度板,横起来就是案几,竖起来便可以留出空间,就因为屋子不大,孙子还得在屋子里活动。
前不久,我有幸去一个当代艺术家工作室,真不错,画布绷得有规模,带轮子的画架还可以很方便的把这样大面积的油画布框轻松地推来转去,特别那辆上上下下左左右右起落来回的液压升降机,人站在上面,别说拿把刷子,我看拎大扫把也能创作了。
塞尚有句名言:“艺术乃与自然平行之和谐”(L' art est une harmonie parallele a la nature),看来艺术里的和谐早就有定义了,无非到了现代,平行更有了保障。不过也纳闷,艺术与自然要平行,那么它的比例是一比一最理想,还是黄金分割为最佳,看来看去我糊涂了,“难得糊涂”,那些大型比例的画幅和和艺术家的心理视觉是匹配的,与我来说,现实一点睁开眼睛看,应该是看这山高了那“无名”山会更高,有视觉挪位的攀比错位感觉:怎么都赶画大不画小了。
心里视觉,就冲着钱是大天使Angel,掌管钥匙,开启了就仿佛说明物值其所,不大就不说明问题,于是灵魂这个上帝够呛了,放大之后,上脚手架,上大画架,最后去办展览,其实都经折腾。几年前我在亚洲艺术中心就瞧见大大的猿人,而提起刘小东的《三峡新移民》那更为人所知。
一件所谓的艺术作品的展出都用到脚手架了,人类空间中自由活动的极限在哪里?一幅毛笔字都可以把整个展览馆覆盖了,人类创造的意义,离开画架还能有多远?
美国“疯马”雕塑正在进行中已经有62年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世人,可毕竟哪里有山,脚手架搭建起来,工作的结果是让游人和后人觉得此地有灵。
看中国的当代艺术现象,愚公也不少,他们争取着大大的空间,那怕刚迈出院校,也排空一切,净是出画幅大的作品,而那些老前辈,也不服老,我更能画大!糟糕,这现象不好,要是换成电影也这样赶宽银幕,剧院也得无限扩张。
“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看看那些大大的画框,看看那些画架,其实搞艺术的都明白,看看天,嘟嘟地,很多人无奈地面临选择还是:去画吧!
作者:UDLUCK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