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1-07 08:36
展览海报
《于尘埃里 看到你+1》 56x56cm 2014年
《瓶花》 150x120cm 2011年
《谜》 52x52cm 2013年
《风景系列之四》 30x21cm 2009年
《干花系列之一》 45x45cm 2014年
《幽》 43x44cm
《莫高窟》 21x21cm
《惜光景》 46x43cm 2015年
《雨过百泉出》 45x45cm 2015年
展览时间:
2016-01-09~2016-01-31
展览城市:
广东
展览地址:
楼上艺术空间
学术主持:
刘春冰
主办单位:
湖北省美术家协会
承办单位:
楼上艺术空间(深圳) 后院美术馆(阳朔)
策 展 人:
刘振
参展人员:
王燕 李果 李颖婷 祁慧 张立 刘春苗 严好好 段理 傅晓辉
展览介绍:
工笔画又称“细笔画”,其具体概念的产生可追溯至清代中期。“工笔”一词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明清文人写意画的冲击而引发的一种概念性的标举。作为本土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工笔画的演进与发展有着自身的内在逻辑。
八十年代以来,新一代青年画家所处社会境况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在研究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多借鉴西方绘画语言,并结合当下的视觉语言和图像范式,将中国工笔绘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新工笔”即是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中,急不可耐地登上了当代艺术的舞台。
从美术史的角度看,“新工笔”这一当代艺术的“催生品”,是否是工笔画自身演进的逻辑结果早已是不言而明。其具体的内涵和外延的拓展,亦是众说纷纭,仍未形成统一的共识,这也为当下工笔画的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
就现状而言,当代工笔绘画的创新主要体现在题材、技法和媒介等方面的转变上。正因为如此,与“新文人画”、“新水墨”、“实验水墨”等国画流派相比,当代工笔画有着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进一步说,当代工笔并未盲目追求对传统艺术范式的消解,而是结合新的历文化史元素对传统工笔进行改造、构建和聚合,在这一过程中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地充实和拓展,也进一步丰富和巩固了工笔画的本体特性。
总体上看,“新工笔”作为当代水墨艺术的新生现象,其主要特征可归纳为两点:一是观念的转变,二是创作范式的革新。具体表现为,受西方绘画的影响,中国工笔画家在传统与当下,东方经验与西方观念的之间找寻新的契合点,以更加含蓄的方式关照当下社会生活;另外,当代工笔绘画的创作观念上推崇新的表现手法,吸收了西洋绘画的色彩、材料和构成等元素,强调与传统的工笔画的距离。
就作品风格而言,参展画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张立、王燕、郝慧、段理等人为代表,她们在传统中求新,以经典图式言说现代精神,不过分拘泥古典模仿意义上的再现世界,而是经由历史决定的框架来转译世界。第二类以李果、傅晓辉、李颖婷、刘春苗为代表,融汇中西,以“他山之石”作为革新的因素,借鉴西画构成方法,强调画面布局,将西方的素描造型手段和光影效果融汇到工笔创作上,不墨守成规,开拓了当代工笔画发展的新路径。
概而言之,“细笔絮语”展作为当代工笔绘画的一个片段,较好地呈现了当下工笔画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亦为青年画家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学术指导和理论批评。
(文/刘振)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