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我所理解的“抽象”,是一种所谓的“抽象”,加了引号的“抽象”。
中国的“抽象”艺术,在1993年至2001年期间实验水墨的发展中,在批评家的视野里充当着“抽象”艺术问题被讨论和被争执。批评家认为:实验水墨就是抽象水墨,就是抽象艺术,因此,不在当代艺术问题中。所以,我们的努力始终处在尴尬的位置。从八五至今对中国“抽象”艺术发展而言,我们所涉及到的抽象性创作,其根本不是在作西方的抽象艺术,而是在为搭建一个中国“抽象”艺术的构架所努力。
其实,实验水墨的形而上陈述方式在一个阶段里的努力,实质是针对传统水墨规则的僵化所进行的图式创造和方法的研究,与西方抽象艺术风马牛不相及。从历史角度看,由于文化背景、思维习惯、理念结构及修辞方式的不同,中国没有抽象主义的抽象艺术。我们要探讨的是,中国的方法、中国的“抽象”。
比如,我的“指印”好像一种禅宗般的修行,又如太极功夫的磨练。我将宣纸视为具有物质属性的物的生命体,特别是当手指与它发生摩擦、碰撞,形成一种呼应的同时,我们是对手。其实,指印的过程就是我与宣纸的交流过程。起初的日子,手指的指印摁在宣纸上形成凹下去的窝状痕迹,后来与宣纸磨和久了摁下去的指印就凸起来了,好像是气功吸起的。这使我想到“功夫”。用“功夫”完成的作品与西方抽象艺术不管是方法,还是形式,还是结果,完全不同。于是“指印”创作有意消解了绘画性,诸如布局原则、层次结构、或者类似“整体性”的布局概念,在《指印》中是无所谓的。作品不强调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或者中心与边缘的对立。客观地讲,当我放弃使用笔的同时,也放弃了绘画的原则。“指印”是一次重新判断。
随意的、无规则的、变化的、主观的、潜意识的。其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有序与无序之间、抽象与具象之间,另一种表达,另一种景象——无形之形。
因此,我以为中国“抽象”艺术离不开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因此,它不会存在西方抽象艺术的绝对性。在融合的时代,面对中西文化一定有许多融合的共性。
不管是含蓄、包容、还是极多和无限。不管是物的异化、物的客观化、还是物的物化。我们的形而上艺术一定离不开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感觉,离不开人,离不开通过身体及手的劳作所呈现的物的状态。也许,中国“抽象”艺术,就从我们修行的行为开始。换句话说,中国的“抽象”艺术,就看我们大家如何去修行了。
作者:张羽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