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本期分享者
吴宇泽
24岁
现居广东深圳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
本科毕业生
教育履历
2020-2025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 本科
参展经历
2024 《烈气无界》参展“纪念肖像课程汇报展”丨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丨广州
2024 《烈气无界》参展“塑造者——2024广州雕塑大展”丨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丨雕塑公园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丨广州
2024 《转轮藏》参展“芬时代·创未来35周年共HUA呈现展”丨大芬美术馆丨深圳
2024 《鹤仙人》参展“大吴泥塑艺术展”丨广州市文化宫丨广州
2024 《仙弈》参展“精微具象叙事系列课程展”丨广州美术学院丨广州
2023 《转轮藏》参展“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优秀课程展”丨广州美术学院丨广州
2023 《心中有光》参展“2023西安数字雕塑艺术展”(线上展)丨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丨西安
2022 《转轮藏》参展“有型青年”公共艺术装置展丨番禺天河城丨广州
2022 《良师益友》、《缘时》参加2021年“红色记忆·魅力校园”摄影比赛(三等奖)丨广州美术学院丨广州
吴宇泽在毕业展现场
创作自述
我的创作始于对材料本身的物性探索,本科阶段以废旧物与钢铁为主要媒介。在与材料的联系中,我享受这种私密而纯粹的互动——物自身的磨损痕迹构成一段记忆,同时又在不断唤醒我记忆中某个蒙尘的角落产生共鸣。当两种记忆在创作中相互映照时,物件的物理属性与情感重量产生奇妙的共振,最终转化为具有个人温度的形式语言。
吴宇泽与他的毕业作品
毕业创作分享
大芬老围西一巷7号
300×400×250cm丨金属、综合材料丨2025
↓ 局部欣赏 ↓
▷ 右滑浏览
Q1:请整体介绍一下你的毕业作品?
作品《大芬老围西一巷7号》通过对家庭作坊物质的考古式切割与铁线的记忆性重构,构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油画生产现场——深圳大芬油画村的家庭作坊。
作品中的每个物质元素都具有双重属性:既是私人童年的圣物,也是大芬油画村生产链的典型样本。铁线轨迹遵循画笔素描的运笔规律,将绘画性转化为空间雕塑的语言,它既是记忆的修复者,也是情感的显影剂。
作为在中国特殊艺术生态中成长的“原生代”,通过对童年生活空间的考古式挖掘和家庭作坊记忆的情感解构与重建,创造了一个记忆再生的拓扑场域,将个人记忆升华为集体叙事。
▷ 右滑浏览
《星空》局部细节图
出入平安地毯局部细节图
Q2:它的灵感来自哪里?你想借此表达什么主题?
起初,我一直想做一件作品回到成长的地方——大芬油画村。但随着网络资料的调研,我发现大众对这里的认知仍然停留在纪录片《中国梵高》的框架内,甚至部分自媒体进一步夸大了某些信息,强化了刻板印象。作为在这里长大的人,我强烈地感受到,外界对大芬的理解仅仅来自单一视角,这也让我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呈现一个更真实的、属于我的视角。
在大芬油画村,家庭作坊是最具代表性的空间之一。外来者租下这里,既作为生活起居的家,也作为批量生产油画的工作室——而我,正是在这样的空间里成长起来的。我的父母是深圳大芬油画村的第一批开拓者,但他们并非出于对绘画的热爱而来,而是为了生存。对他们而言,这个空间更像是临时的落脚点,就像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他们只是在这里谋生。然而,我的视角却截然不同。在3岁到8岁的那段时光里,父母和徒弟们在客厅两侧画画,而我就在这个空间的中央——画画、看电视、吃饭、看影碟……如今回想起来,这个空间给我的感受是温暖的、被包裹的,承载着一种独特的情感联结。
打扫工具局部细节图
Q3:你是怎么完成它的?
在创作初期,我时常陷入困惑:为什么要重构这个空间?是为了怀念过去,还是为了完成某种告别?这些动机似乎都无法准确描述我的真实感受。直到我回到大芬油画村,先后采访了我的父母、同龄人,以及纪录片《中国梵高》的主角赵小勇,答案才渐渐清晰。
父母和赵小勇这一代开拓者,他们来到大芬油画村纯粹是为了生存。对他们而言,这些空间更像是谋生的场所,而非承载情感的记忆容器——就像流水线上的工人看待工厂那样。而作为“流水线工人的孩子”,我的体验却截然不同。在那个空间里,我每天和父母、哥哥姐姐们在一起,童年的记忆自然充满了温暖与欢乐。
在采访同龄人时,我发现虽然大家都对大芬怀有感情,却很少有人能够清晰地表达这种情感。他们中多数人很早就辍学进入社会,而我则幸运地在商业艺术环境中成长后又接受了美院教育。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经历相互交织,培养了我对细节的敏感和独特的观察视角。正是这样的调研过程,让我愈发感受到呈现这个故事的使命感。
发财树局部细节图
Q4:创作这件作品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你是如何解决的?
在本科阶段,我对废旧物和铁材料的探索与实践已相对成熟,毕业创作正是此前第二件废旧物实验性作品的延伸。铁材料在空间中的优势在于它能稳固地保持形态,无论是模仿绘画的笔触感还是塑造特定造型,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然而,创作前期我始终感到矛盾——铁终究是一种坚硬冰冷的材质,而我想表达的空间记忆却是温暖且充满包裹感的,二者在本质上存在冲突。最初,我通过旧物和老照片作为线索,理性地还原物件本身的形态,但这种方式更像一种客观再现。直到创作后期,我才逐渐在物的基础上融入个人情感,将那些温暖的记忆视觉化地注入每一件作品中。冰冷与理性的感觉,就这样被一点点冲淡了。
▷ 右滑浏览
▷ 右滑浏览
大芬物件局部细节图
Q5:完成这件作品你最大的感受/收获是什么??
完成这件作品的过程,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自虐,像似一场自我解剖的仪式。因为我这半年的时间,不管是在思路上还是制作上我都需要反反复复去代入到过去的自己的意识,去感受,回忆,挖掘,前期当然是温暖的,但慢慢就会变得很空洞和麻木,然后又会出现部分细节让我感动,再空洞麻木。
整个创作过程上少不了父母老师朋友们的帮助,他们像锚点般将我从记忆的涡流中拉回现实,我才能真正完成这件作品。这让我领悟到:人确实不能够一直沉浸在过去,也不需要去遗忘它,我这次做的是用作品形式去承载住这部分,就像一具精心锻造的金属匣子,既封存着那些不可复现的悸动,又为未来的我保留了随时开启的可能。
画笔局部细节图
Q6:毕业后,你的新目标/新计划是?
在毕业创作的前期汇报中,我是最早提交完整方案的。从构思到完成,我始终坚定地推进这个作品。对我而言,本科毕业不仅是一个学习阶段的结束,更是一次回归成长源点的契机——这件作品就是我的归途。随着调研的深入,我越来越意识到完成它已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一种责任。
毕业后,我计划全力备战考研。我深知自己不适合分散精力,因此在毕业前的半年里,我倾注全部心力完成了这件作品。这种专注不仅是对创作负责,也是为接下来的考研冲刺做好准备。
工作环境图
丨创作过程图片记录丨
过往作品
烈气无界
60×60×80cm丨金属丨2024
▷ 右滑浏览
2eworld
尺寸可变丨金属、综合材料丨2024
▷ 右滑浏览
仙弈
15×15×35cm丨美国土丨2024
▷ 右滑浏览
记忆断层
尺寸可变丨金属、综合材料丨2022
▷ 右滑浏览
↓ 局部欣赏 ↓
▷ 右滑浏览
▷ 右滑浏览
转轮藏
97×58×177cm丨金属丨2021
↓ 展览现场 ↓
END
2025
毕业生·毕业秀
这是专属于你的
独家舞台
你是唯一的主角
欢迎来稿分享
你的精彩毕业创作
如何投稿
★ 面向人群
2025年各大美术学院/艺术院校/综合类大学的纯艺专业/设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本科/硕士/博士均可
★ 参与方式
请将投稿资料(文/图/视频/音频文件)打包发送至大艺博官方邮箱:admin@gzhywh.net
邮件标题:毕业秀
★ 投稿资料
一、个人基本信息
* 姓名:
* 年龄:
* 现居地:城市名
* 教育履历:
如:2020-2025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本科
* 联系方式:手机或微信
* 个人形象照片一张(1M以上清晰大图)
二、艺术家自述
请用一小段文字讲述自我的创作理念、个人探索的方向、艺术风格等(400字内)
* 注意:此处为概况性的展现个人艺术理念,不涉及具体的毕业作品介绍
三、毕业创作分享
请自由选用文字、图片或录制视频、音频的方式来介绍你的毕业作品及相关情况
引导问题:
Q1:请整体介绍一下你的毕业作品?
Q2:它的灵感来自哪里?你想借此表达什么主题?
Q3:你是怎么完成它的?(它诞生的过程)
Q4:创作这件作品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你是如何解决的?
Q5:完成这件作品你最大的感受/收获是什么?
Q6:毕业后,你的新目标/新计划是?(艺术创作/工作/生活均可谈)
* 上述问题仅供参考,可按此问题逐一分享,也可按自己设置的环节介绍
配图或视频/音频:
1、毕业作品图片(完整图及细节图)或视频/音频
2、创作过程的图片记录或视频记录(如果没有,可不提供)
* 配图需要清晰大图,大小≥1M
* 作品图请配作品基本信息:作品名/作品尺寸(高×宽cm)/类型/材质/创作年份
* 若用图片展示创作过程,请配简单图片说明
四、相关评论
关于毕业作品的导师评语/艺评人评论等
* 如果没有,可不提供
五、过往作品欣赏
扩展阅读欣赏部分,提供清晰大图+作品基本信息即可
* 如果没有,可不提供
专属你的个人秀场已启幕
速!来!投!稿!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