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听闻觉物 蒋竹韵的“风中絮语”

2017-01-16 00:00

  继2015年与朱焕杰合作PASS WORD项目后,青年艺术家蒋竹韵于1月14日在拾萬空间带来他的首次个展“风中絮语”。展览延续了他一直以来对新媒体技术和艺术语言表达之间微妙缝隙的洞见,在现场为观众制造了一场思维和认知的新体验。

  《消失中的答案》飞行记录仪、信标、水箱 尺寸可变 2016

  《消失中的答案》局部

  四件与声音有关的作品贯穿展览始末:身体的声音、看不见却能听到的马、听不到却存在的声音、消失一瞬间的频响。位于入口处的第一件作品是蒋竹韵2005年在其大学期间的行为记录《温度的频响》。艺术家半裸着身体置于接近0摄氏度的环境中,通过接触式麦克风将牙齿打颤以及心跳的声音放大。

  《隔壁老马与来自潘帕斯草原的风》则是现场展出的一件“看不见的作品”。实际上,如题所示,在与展厅一墙之隔的中庭里,有一匹马和一个喇叭循环播放着艺术家在潘帕斯草原录制的风声,只不过两者被画廊通向中庭的那扇门所隔离,而仅能通过“听”去欣赏这件作品。

  《隔壁老马与来自潘帕斯草原的风》

  《隔壁老马与来自潘帕斯草原的风》 局部

  这匹马又与展厅中两米左右的立方体玻璃水箱中的飞行数据记录仪(俗称“黑匣子”)密切相关。当黑匣子浸入水中后,由于自身配备的水下声纳信标则会发出频率在37.5kHz的超声波脉冲。而这种超声波却不能被人耳识别,只有门外的那匹马才能听见。遗憾的是,水箱由于技术原因在展览前一天爆裂,因此在现场我们只能看到一个未被水浸没的黑匣子。

  而一只黑匣子所记录的飞机失事前最后的声音又引出了展览中的第四件作品《絮语》。黑色的房间里三个屏幕频闪的节奏与四个音箱发出的环绕立体声相互交错,制造出一种紧张的气氛。这种紧张感在蒋竹韵的表达中或轻慢或着意,如絮语一般或紧或松。然而表象背后的真实却是极度残酷的,因为这是许多生命存在的最后痕迹。

  《絮语》局部

  《絮语》三通道同步画面,四声道音频 Audio Visual 2016

  我用罗列的方式介绍了展览作品,因为这是我感觉最清晰的方式。蒋竹韵的作品和他本人的名字一样,有些朦胧和诗意。他对声音的质感和声音背后的生成逻辑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当你在作品前陷入迷茫的浑沌遐思时,隔壁“老马”或许会给你一个关于真实所见的当头棒喝。

  门后的老马

来源:HI艺术 作者:罗颖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