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5-07-14 15:02
2025年7月12日,“灵性的指引”在798艺术区空间站开幕。
策展人薛茗博士(左一)介绍到场艺术家(左二:(热贡龙树画院)完德尖措、右二:伦措、右一:贡嘎嘉措)
《灵性的指引》首次以佛教造像艺术家的自我表述作为叙事的主体,并置呈现艺术家的“画”与“话”,打破大部分观众的刻板印象——即为佛造像的艺人是“无名的造神者”或是“重复相同活计的工匠”。展览不依赖专家的评论,突出佛教造像艺术家——尤其是此前被严重忽视的藏族女性唐卡画师——在现代艺术市场中的能动性,在“人性”与“神性”的交织中,探索艺术家如何为佛教造像艺术不断注入新的生命力。虽然“信仰”一词对于生活在喧嚣都市的人们来说似乎越来越遥远,但对于“灵性”的追求与“仪式”带来的慰藉却始终贯穿我们的生活。展览通过构建“传统”艺人与当代艺术家的对话,邀请观众踏上一场寻求智慧与灵性的旅程。展览以人类学的视角切入,基于长期的田野考察,通过艺术作品、艺术家的“第一人称叙事”及多媒体材料,为观看带来审美、宗教和艺术史意义以外,更深层的人文关怀。(文:薛茗)
策展人薛茗博士 开幕导览
展览现场
开幕观众参与贡嘎嘉措《重复的行为》互动装置
第一单元
从故事开始 | The Story
热贡(རེབ་གོང),即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有着深厚的藏传佛教艺术传统。热贡艺术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热贡艺术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藏传佛教的唐卡(ཐང་ཀ),是由经文生成的图像。经书为画师提供了佛、菩萨、上师、护法等形象的参考,但叙事画则对画师的想象力、绘画功底和组织图像语言的能力要求极高。“释迦牟尼佛本生故事”是唐卡中最常见的叙事画题材。虽然描绘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但每位唐卡画师都会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在画布上“讲故事”。
《释迦牟尼佛生平图》
扎西尖措和曲智,2012-2015年,110 x 73 cm
天然矿物质颜料、天然植物颜料、金箔、帆布
《释迦牟尼佛生平图》扎西尖措和曲智
天然矿物质颜料、天然植物颜料、金箔、帆布 2012-2015年 110 x 73 cm
第二单元
刻画灵韵 | The Aura
在很多观众眼中,唐卡画师是“无名的造神者”,或是不断重复相同活计的工匠。虽然我们可以将为佛造像的艺术理解为某种“传统”,但传统的边界在不断被打破,佛的形象也绝非凝固在历史中永恒不变。正如人类学家肯德尔(Laurel Kendall)所说:“传统一直在消亡,但对它的哀悼却伴随现代性的每一次脱茧。”唐卡画师们依据《佛说造像量度经》等经典为神佛造像,但艺术家对“灵韵”(aura)的理解不尽相同。他们以自己独到的方式去刻画神佛的“灵韵”,以自己对艺术与信仰的感悟滋养画布上的神奇。
《和光同尘》十分钟版(2018) 朱靖江导演 视频截图
《释迦牟尼与十八罗汉》 完德尖措
天然矿物质颜料、天然植物颜料、金箔、帆布 204x136cm 2011
《文殊菩萨极乐世界》
扎西尖措,2024年,119 x 99 cm
天然矿物质颜料、天然植物颜料、金箔、帆布
《水陆画》 热贡龙树画苑
天然矿物质颜料、天然植物颜料、金箔、帆布 2021-2023年 142 x 56 cm
第三单元
绘神的人 | The People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佛教造像艺术市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热贡唐卡,既是神圣之物,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艺术精品、拍卖行里被藏家追捧的“高端艺术”。因为市场的需求,藏族女性逐渐参与到唐卡的制作中来,打破了唐卡技艺“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和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Max Weber)设想的不同,市场理性的经济活动并没有摧毁佛像“神圣”的价值,为佛造像的艺人——这些有憧憬、有压力、有困惑、随着这个时代一起蜕变的绘神的人——恰恰为圣物的生命史增添了更丰富的意义。
画唐卡的女子(预告片)薛茗导演 视频截图
《观音冥想像》 伦措
天然矿物质颜料、天然植物颜料、金箔、帆布 2025 年 77x56 cm
《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伦措,2025年,80 x 183 cm
天然矿物质颜料、天然植物颜料、金箔、帆布
《普贤菩萨》 次成
天然矿物质颜料、天然植物颜料、金箔、帆布 2025年 5x4 cm
《四臂观音》 次成
天然矿物质颜料、天然植物颜料、金箔、帆布 2025年 5x4 cm
第四单元
寻找灵性 | The Searching
“信仰”这个词,似乎距离生活在喧嚣都市里的人来说越来越遥远。就像徘徊在成都街头的羌族释比所说:“那么大个城市,尽是火锅的味道。咋就闻不到神的味道?也闻不到鬼的味道!”但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矛盾恰恰成为当代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如同那些被一次次讲述的故事、画师们反复练习的度量比例、信徒们日日进行的仪式与功课,当代艺术家将仪式性的“重复”融入自己的作品,让艺术创作成为仪式与信仰的一部分。在寻求智慧与灵性的旅程中,他们不断出发、抵达,并带着新的疑惑与追寻再度启航。
《灰泥释迦牟尼降服印坐像》 蒋晟、许晓东
收藏级艺术微喷版画摄影纯棉308g 80 x 60 cm 2024
《流浪的神明》 蒋晟
2012-2014 年 26 x 12 cm x 5.5 cm
“Pray-Peace” 贡嘎嘉措
2025年 贴纸、铅笔、颜料,手工纸 100 x 100cm
“Pray Series-1.864” 贡嘎嘉措
定制贴纸、颜料 120x120cm 2025年
展览现场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