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宋冬旧物再造 残旧美学升级

2015-12-19 00:00

对国内观众而言,对宋冬最近的一次清晰记忆仿佛还停留在四年前的“物尽其用”上,这期间伴随着“断舍离”的一时风靡,再次加深了“物尽其用”的印象。尽管这四年间,宋冬的创作从未间断,但因展览足迹多在国外,对他作品的了解仅限定在图片上。直到2015年接近尾声时,他才带着个展“剩余价值”重新回归我们的视野,满足了粉丝们对他四年之久的期待。
展厅入口处,两侧随意摆放的废旧窗框似作品又不似作品
展厅入口处,两侧随意摆放的废旧窗框似作品又不似作品
“剩余价值”展览现场,作品琳琅满目
“剩余价值”展览现场,作品琳琅满目
迈入佩斯北京的展厅,一股浓浓的旧物情结扑面而来。一堆堆我们称其为“垃圾”的废旧门窗摆放在展厅入口两侧,犹如在夹道迎接观众的到来,似作品又不似作品,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生活就是艺术,艺术就是生活”。墙上印着宋冬母亲和父亲的两句话:“你认为没用的东西捡来都用得上,你现在还没看到它的价值,要物尽其用”;“如果你能把天天吃的大白菜做的花样翻新、美味可口、出神入化,那就是你的价值”则成为展览主题最平易近人的注脚。
《坐井观天》装置 2015
《坐井观天》装置 2015
《坐井观天》内部,看似繁华实则虚空
《坐井观天》内部,看似繁华实则虚空
正对入口处的用旧门窗搭建《坐井观天》的“刻意”与摆放的窗户边角料的“随意”形成强烈反差,金色的塑料窗户镜面折射出外部曲线的图像。进入空间内部,头顶五颜六色的旧灯罩,看似繁华实则虚无,如题所示“坐井观天”。
同样是对日常“废弃物”的利用,但相比“物尽其用”的直白陈列,“剩余价值”则透出强烈的“再加工”痕迹。宋冬将回收而来的斑驳的门窗、瓷砖等重新解构,形状、颜色各异的几何形窗户叠加在一起,生成形式感极强的抽象物体。21件装置《无为之为》和9件装置《无用之用》分布在展厅中,形成琳琅满目的现场。
宋冬将回收而来的斑驳的门窗、瓷砖等重新解构,形状、颜色各异的几何形窗户叠加在一起,生成形式感极强的抽象物体
宋冬将回收而来的斑驳的门窗、瓷砖等重新解构,形状、颜色各异的几何形窗户叠加在一起,生成形式感极强的抽象物体
《无为之为——大白菜》装置 2014
《无为之为——大白菜》装置 2014
如果说木质材料的延续给观众带来的是似曾相识的熟悉感,那么瓷质的《草图》则带给人眼前一亮的轻盈感。也是笔者认为此次展览的点睛之笔。尽管《草图》与其它作品的思考角度一致,这些不规则的瓷板同样来源于烧制瓷器时剩下的无用边角料。宋冬精挑细选了一百多块进行打磨、标注尺寸,最终选择了二十多件烧制成型的作品进行展示。有意思的是,塑坯时标注的精确到毫米的刻度,却在烧制后缩短了约15%-18%。但这种能量的释放恰恰是陶瓷吸引宋冬的地方。之所以作品命名为《草图》,在宋冬看来“草图不是成品,它是可变的,所以它有未知性,有无限的可能。其实我觉得人生就是这样,我们都生活在“草图”里,一直想得到成品,但是却没有得到。”这些空灵抽象的瓷片不就是我们生活精神化的写照吗?
《无为之为——碎片003》 装置 2014
《无为之为——碎片003》 装置 2014
《无用之用No.3》 装置 2013-2015
《无用之用No.3》 装置 2013-2015
《草图》展厅
《草图》展厅
《草图-1235mmx485mm》 装置 2015
《草图-1235mmx485mm》 装置 2015

来源:HI艺术 作者:罗颖 图片提供:佩斯北京 摄影:王翔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