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庞氏柴瓷论》 千古绝唱

庞氏柴瓷论》 千古绝唱
瓷器被称为china(中国),可见在西人眼里瓷器是中国的特产。如果说瓷器是我国文明史上的一皇冠,那么被尊为瓷皇的柴瓷就是镶嵌在皇冠正中的那颗璀璨的明珠。可惜的是她投暗了,被淹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后人零星的记载,传说、臆想加之辗转相抄更为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犹如镜花水月,终成千古之谜。

没有传世实物的参照,没有窑址出土的报导,唯一能线索只是一些只言片语的古文献记载。而就文字资料的本身也存在着主观和片面性,这些都无疑地加增了今人对柴瓷正确认识的难度。柴瓷的命名比较特殊。比如,汝瓷是以其出产地而命名的;秘色瓷是以其釉色命名的;青花瓷是以其绘画彩料命名的;官瓷是以其制作机构造命名的。比较起来哥瓷的命名方式倒是与之相仿。但这些瓷器都有传世品作参照,而柴瓷则没有。假使发现了一个窑址,那怎么说明它就是柴窑呢?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从古文献去入手,揣摩出柴瓷的面貌。更大的难点在于记载这些文献的古人本身就是盲人摸象,都因柴瓷珍逾星风而导致。要想建立认识柴瓷的正确认识,还得对古文献进行深入地剖析。在解析古文献之前,先要明确一些概念。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如何定义柴瓷?
是柴荣时期烧造的是柴瓷,还是在陶瓷史上所制造的最为珍稀名贵品种的是柴瓷?是自然属性为先,还是人文属性为先?柴瓷既然被誉为诸瓷之冠的瓷皇,当然是以其自然属性为先决的。怎么判定古瓷的质量,这要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古瓷是一道釉,瓷的质量是以那道釉水评判优劣的。这是古人在瓷器上所下功夫的重点,与后来的彩绘瓷器侧重点不同的。彩绘瓷器在乎色彩的用料和绘画的艺术性,至于那道釉子却不是关键的所在,而古瓷则不然。汝瓷之所以为魁,就是因为其釉水之美,以玛瑙入釉烧造,显出皇家气派。如果明确这个概念,对柴瓷的认识就有了初步。要知道,柴瓷的釉水质量远在汝窑之上,是世间最奇妙的瓷器,其美在于釉质,因而位列诸瓷之首。接下来对古文献的记载做逐一的分析,在其中去摸索找到柴瓷影像的端倪。目前已知文献中最早记载柴窑是北宋欧阳修的《归田集》。但有一个问题,就是欧阳修是生活在北宋时期的人(1007~1072) ,而宋为金所灭是在1127年,也就是说在欧阳修死后55才出现了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那怎么会在欧阳修的书里出现了“北宋”之类的字呢?显然,这是后人所注释的。究竟欧阳修是否写了这些就不能充分肯定了。保守地说,这个《百宝总珍集》的明刻本至少是明代人所作的,即使这样,资料同样具备很大的研究价值。如果文章是欧阳修本人写的,那么就欧阳修本人生活的时间段和社会地位来说,是最有可能见到柴瓷真品的。欧阳修《归田集》(明刻本)“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稀有得其碎片,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粉翠胎金洁,华胰光暗滋。旨弹声戛玉,须插好花枝。”把描述与诗作比较,整理出来: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柴氏窑色如天;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华胰光暗滋——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旨弹声戛玉,粉翠胎金洁——声如磬;须插好花枝——世所稀有,今亦不多得。单从柴瓷的釉色而论,是与天青色汝瓷类似的颜色。汝瓷的传世品和窑址出土器目前已经有所掌握,因此对柴瓷釉色调的认识应该是明确的。柴窑属于官府掌管,是明确意义上的官窑,窑址应在河南汝州境内。特别注意的是,柴瓷釉的质感却是完全与众不同的!“胰”是动物分泌的一种粘液,什么动物分泌的粘液呈现华丽的光彩呢?众所周知,水中生活着一种动物叫蚌,它因吞食了一些难以消化的物体,而由体内分泌出粘液不断地包裹,年久形成了光华夺目的珍珠。这里清楚地告诉我们,柴瓷的釉质是珍珠的质感,在昏暗处呈现出绚丽的珍珠的光泽,雍容华贵的色泽使柴瓷于众瓷中出类拔萃,有着瓷皇的美誉,被后人称为千古绝唱。只有这种质感的瓷片才是配得用黄金来装饰的说文解字》中有关玉的特性其中之一就是“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翠又称硬玉,其摩氏硬度为7,高于摩氏硬度为6.5的和田软玉)从其断口的特征说明柴瓷胎土淘洗精良,烧结温度高,如同细腻的翡翠一样坚密。正是由于特殊的材料制胎,才能使柴瓷的烧结温度高于其它瓷,基于此具备了一个“声如磬”的特征,就是“旨弹声戛玉”。孔子对玉的声音作以解释“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 旨弹声戛玉,用指头弹,如同敲击玉所发出舒扬的声音,专以远闻,末了戛然而止。只有这样的音质才可以为乐者。磬是古代的打击乐器,呈“L”型,拐角处有一孔用以悬挂起来,供敲击。通常所说的金石之声,即指铜钟石磬而言。磬有石磬和玉磬,玉磬是以致密的的新疆玉制作,石磬则是以出产于安徽灵璧优质的灵璧石为原材料。通常为黑色,含铁量高,质地坚硬,摩氏硬度可达到6度。敲击发出金属声,铮铮作响,绝无袅袅的余音回荡。这种音质特征是薄胎瓷器所不具备的,而欧阳修在此也并未提及什么“薄如纸”之类的词句。正是因为柴瓷的造价昂贵,专为宫廷御用,烧造数量少、时间短,极为稀有,所以被历代视为大珍。通过对欧阳修文献的整理分析,对柴瓷的认识大体有了轮廓。再攀附着这条线索对以后的文献逐一进行研究。生活于元末明初曹昭在洪武年间撰写,明中期由王佐增补的《格古要论》,记载有“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周世宗柴氏时所烧,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粗黄土足,近世少见。”似乎在曹昭笔下记载的柴瓷没有什么惊人之处。所知柴瓷以其宝莹夺目的釉色冠乎窑器,见者无不为之叹其绝。可曹昭却对此特征并未施笔墨,只轻描淡写“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反倒喧宾夺主地记述个“粗黄足”来,实在令人费解!是曹昭看到没有记载?还是曹昭所见器物根本就不具备那种奇异的釉质特征?后者的可能性远大于前者。从文章的措词可知曹昭是见到实物的,但那所见的究竟是什么?大胆地设想,或许曹昭所看到的只是貌似柴瓷的其它瓷!这一谬误直接误导了后世的乾隆皇帝。在关于柴窑的命名问题上,曹昭用了“世传”二字,可见他对是否柴瓷是由柴荣所创烧的这个事情的不确定性。研究柴瓷,着眼的重点应在于瓷器本身上,而不是柴荣身上,不然就本末倒置了。我们强调:柴瓷的自然属性高于其人文属性。

作者:瓷器鼻祖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