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北京画廊十年经历展览之变

2015-08-25 09:17

  【编者按】2004到2006年间,北京掀起了一阵本土画廊建设高潮,国内很多画廊都是在这之间成立,中国的画廊行业也从此逐渐形成,到今年跨入第十个年头。这十年里北京画廊一边学习借鉴国外的经营经验,一边摸索在国内的经营方式和艺术家推广方式,对于国内本土画廊来说弥足珍贵。经过了艺术市场十年洗礼后,这些画廊怎么样了?是否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经营理念?

  按照成立年份,在2004年-2006年成立、并保留至今的北京画廊共有16家,分别是:林大艺术中心、站台中国、玉兰堂艺术中心、北京公社、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现在画廊、空白空间、博而励画廊、亚洲艺术中心、星空间、北京艺门画廊、AYE画廊、偏锋新艺术空间、麦勒画廊、常青画廊、龙艺榜画廊等。本文对这16家画廊官网公布的980个展览数据进行梳理,从数据上对十年里北京画廊与展览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2008年展览数量达到最高峰

  

北京画廊十年展览变化总趋势示意图

  首先,我们对这16家画廊十年里的展览总数进行了统计,按照年份显示变化如上图。以2008年为分界点,2004年-2008年,展览数据呈直线上升,在2008年达到顶峰,年展览数据达到131个。高峰过后,2009年展览骤然减少至100个,自此以后至今的6、7年间,展览总数都徘徊在100左右。所幸的是,虽然有小幅度的波动,但大致平稳。

  之所以在2008年会出现高峰,究其原因估计有两点。一方面是不断有新画廊加入。在2004年成立的画廊有3家,2005年有6家画廊成立,2006年的新增数达到8家。另一方面,高峰出现跟中国艺术市场的变化趋势有关。据艺术市场研究中心发布的《2007-2008年中国艺术品市场走势及趋向宏观概述》表明,在2007-2008年间,中国画廊市场和艺术品展会市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实现了规模和品质两方面的有效提升。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郑林表示,自中国艺术市场自2000年左右形成,当代艺术收藏系统包括商业运作在2007年达到了一个井喷,被挤压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行业得到一种爆发,在2008年年初达到顶峰。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2007年展览数高达17个,不仅成为同年举办展览最多的画廊,也创下了在北京画廊这十年中年展览数记录并至今无人超越。

  2009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因金融风暴波及大受影响。据媒体报道,有画廊将美术馆一楼改成了咖啡店,楼上空间举办公关活动场所,更有不少画廊关门大吉。继2008年展览数下降为14个之后,当代唐人艺术中心2009年展览竟锐减到5个。

16家画廊展览总数对比示意图

  值得关注的是,2004年成立的北京公社第一个展览举办时间为2005年,而在2005年成立的亚洲艺术中心(北京)和北京艺门画廊的展览数据都是从2007年开始。而且,成立时间早也不一定代表展览数目多。

  以画廊为单位对数据进行统计,每个画廊十年平均展览数为61。在展览数目排名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星空间、空白空间和站台中国,其中2005年成立的星空间以96个展览稳居第一,超过平均近30%,而空白空间和站台中国分别为89、87分别位列第二名和第三名。

  虽然常青画廊在2004年成立,但它却成了举办展览最少的画廊,总数仅为34。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总数较少,但非常稳定,大部分年份展览都在3-4个,似乎并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同样较少的还有亚洲艺术中心(北京)、林大艺术中心(北京),分别为36和38。据整理分析,可能跟他们国际背景并拥有多处分部有关。当这些国际画廊拥有多个分部时,可以根据市场形势趋利避害。就亚洲艺术中心来说,2010年共举办9个展览,仅有2个展览在北京举行。

  个展数量占优势群展量少重在连续性

2004-2015年展览总数中个展与群展比例示意图

2004年-2015年个展、群展变化趋势图

  在展览数据中,我们将展览分为个展、群展及其他,三人以上则为群展。统计数据显示,个展以70%的比例占有绝对优势。而在年份变化趋势图中,个展、群展的发展趋势总体跟展览总数一致。在个展的发展趋势中,分别在自2008-2010年间、2013-2014年间经历了两次明显下滑。与个展相比,群展没有明显高峰与低谷,有微小变化也相对平缓。

  为艺术家举办个展是画廊推广艺术家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展览总数排在第二的空白空间为例,其中个展67个,占到总数的76%。值得注意的是,自2009年开始,空白空间经常同时举办两个展览,有时达到了3个。就举办展览最少的常青画廊而言,个展为24个,群展为10个,个展比例同样达到了70%。

  为艺术家举办个展,对于画廊来说是一件非常谨慎而重大的事情。在常青画廊看来,与艺术家紧密联系最好的方法就是一起合作展览。由于常青画廊的展览留给人们一种很强的博物馆化的印象,艺术家必须为画廊空间定制专门的展览方案,而非简单地把作品放置在空间里。通常每个艺术家的个展前1年,他们便与艺术家商定好展览计划,并在反复的讨论中不断修改展览方案。展览开始前半个月左右,艺术家就会来到展览现场,同画廊工作人员一起布展。2007年,安尼施·卡普尔的展览在布展环节花费了1个半月。直到展览开幕前最后一刻,画廊及策展人还会对空间和作品的细节进行调整,以保证展览效果尽善尽美。

  与个展着力推广艺术家不同,群展是画廊定位及综合实力的体现。偏锋新艺术空间从2008年开始就专注推广抽象艺术,自成立以来共推出中国抽象艺术、图画手工、A+A等系列展览,并一直持续至今。这种系列群展带来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据2014年统计,偏锋新艺术空间自2008年以来每年举办一次抽象联展,到2014年共举办七届,共有102位艺术家参加展览,其中即包括德高望重的、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家,也包括崭露头角和尚未有任何展览记录的年轻艺术家。偏锋新艺术空间不仅坚持在中国持续推动抽象艺术的发展,也在国际艺术活动上大力推广了中国抽象艺术的影响力。

  架上绘画展览占比大但趋向减少 装置展览崛起

十年中展览按照艺术类型分布示意图

  如上图数据显示,在全部展览当中,绘画类展览仍然是画廊展览的主力,占到了56%,位于第二位的装置占到了28%。这个比例与画廊代理艺术家类别相似。据统计,从北京画廊市场看,绘画类艺术家仍是画廊合作艺术家的主体部分,以59%的比例呈现压倒性的优势。而占据第二大类的装置新媒体占据23%尚不足绘画类艺术家的一半。目前这个类型正处在变化中。

绘画展览在2007年达到最高峰,几个起落之后,数量逐渐减少的趋势越发明显

  从展览类型年份示意图中可以看出,2004年-2011年,绘画与装置多媒体数据变化趋势大致相同。绘画类展览2007年以61个展览达到最高峰,之后连续三年持续下滑,终于在2011年重新反弹。几经起落,虽然递减的势头比较平缓,但是绘画类展览正在不断减少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与此相反,占据第二的装置多媒体类展览却正在迎来上升期。

装置类展览上升趋势明显,在2008、2011、2013增长明显,2014年几乎接近绘画类

  从上图走势来看,虽然装置类在这十年里经历了几起几落,但不难看出其逐渐上升的趋势。直到2011年,装置与绘画之间的差距一直比较稳定。2012年,由于装置类展览突然大幅度减少,导致绘画与装置的最大差距产生。自2012年以后,装置迎来了又一个发展期,2013、2014两年持续增长后,2014年装置几乎与正处于下降趋势的绘画类接近。

  装置艺术展览数目的增多是当代艺术发展的结果。随着当代艺术逐渐深入人心,装置艺术开始逐渐成为重要艺术样式,机构、媒体、收藏家都开始把装置艺术作品看作新的关注点。有专家预言,国内收藏家更倾向于包含有雕塑、绘画等元素的物化装置艺术品,而很多装置艺术作品都采用了音乐、戏剧、诗歌、散文、电影、电视、录音、录像、摄影等更为广泛的非物质手段。况且,有些装置艺术作品在创作时就明确是用来短期展览的,它们呈现的只是一个瞬间、过程或者一种现场感。这一创作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对国内传统收藏产生重要影响。

  当代唐人自2000年开始关注当代艺术,在北京成立后开始做更实验性的大型装置。麦勒画廊自2009年开始推出装置,其中2013年-2014年期间,麦勒画廊一口气推出7个装置个展,推出了鄢醒、程然、刘鼎、李纲等一系列艺术家。与此同时,空白空间自2013年开始密集推出装置展览。

  在郑林看来,画廊装置展览热也是画廊升级的需要:“画廊阶段性的给自己升级、做调整是必须的。好的画廊不能想到每个展览都赚钱,必须要尝试做一些实验性的、代表一个地域和方向的好展览。这个展览不一定能卖钱,但可以通过其他好的艺术家或好的架上绘画作品卖钱,这样既有学术还能卖钱,才是双赢。”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江静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