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8-23 08:54
雁荡山写生(国画) 45×96厘米 2017年 刘罡
当代山水画在传统基础上有了多元化的面貌,以笔墨为核心的各种探索,在很多艺术家那里已经成为常态,他们坚持水墨精神,同时融汇当代审美情趣,从而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山水画新形态。刘罡便是其中重要的一位。
刘罡的胸中笔墨、腕底山川,似乎总是与凡俗世界有一种深深的疏离感。这是一个通透澄明的空灵世界,云、水、树木、山石,在画家的笔下被重构成一个清虚畅神的灵性世界。刘罡的很多作品是基于对山水实景的写生,但是,他在笔墨语言上并没有受到客观事物的拘束,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将这些元素打乱重组:古刹茅舍、远岫疏林、翠霭远霞、明泉幽壑、曲径板桥,于画家手里变得远近由人、顾盼自如起来,在精心构置的画面中,如同梦一般呈现出来,给人疏阔旷达的感受。在笔墨上,刘罡受海阳四家特别是弘仁的影响,同时也吸取了龚贤粗、黑、怪、沉的墨法,以厚重的笔墨构架出画面结构,再施以温润灵秀的墨色,层层渲染,形成厚重不失秀逸、质朴蕴于雅巧的艺术风格。在作品《如花美春》中,大块的墨色与粗头乱服的线条立定画面的总体结构,再以淡墨迅疾拖染其中,形成黑而不涩、怪而不乱的画面效果。而在《雪后春山白·天高秋同明》中,画家巧妙利用章法,将大面积的山石留白,渲染的墨色与纸本色形成对比,前景中的点染流畅轻松,整个画面清雅明丽。
毋庸置疑,刘罡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底,他的笔墨处处其来有自,在扎实的传统用笔设色基础上,通过自己对现代绘画语言的研究,不露痕迹地重新营造了山水画的章法结构,从而给人既古又新的艺术感受。他这种风格的作品有很多,比如《泰山》《天风浪浪》《岱宗神游》等。在很多奇绝的构图中,刘罡始终能够立定精神,通过勾画点染,营造画面之“气”。明唐志契《绘事微言》云:“盖气者,有笔气,有墨气,有色气。而又有气势,有气度,有气机,此间即谓之韵。”刘罡的山水画便有此种气韵,这样的气韵从画中笔墨来,也从画家深厚的学养中来。
元人汤采真述“山水之为物,禀造化之秀,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随形改步,有无穷之趣,自非胸中丘壑,汪汪洋洋,如万顷波,未易摹写。”刘罡每一幅山水都是这种山水创构的象征,运用变化无端的笔墨抒写心中的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使得笔下山水仪态万千。这种“程式化”的“写生”山水并非一个固定的轮廓能够量化出来,只有大自然的云海明晦变化万千,才足以抒发胸中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
从刘罡的山水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既不是对自然现实进行崇拜模仿,也并不执着向一无尽的世界作无尽的追求。他所表现的有形的山水,是一种深沉静默,与无限的自然、无限的虚空浑然融合为一的山水灵境,而这种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互渗交融,从而成就一个迹化的渊然而深的自我。刘罡山水画中以奇绝的构图方式进行“留白”,形成自己所独有的“程式化”构图方式,这正是中国绘画中“计白当黑”的阴阳哲理表现之所在。荀子在《乐论》中有一句话:“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看似相互矛盾的美学观点也正是刘罡山水画创构中的“虚”“实”所在。刘罡的山水意境并非描绘一片荒寒,恍如原始不见人迹的天地,是游心之所在的一片自在天地。
要而言之,他是贴近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这种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的笔墨表现形式和空间构成方式,使得刘罡脱略形骸,于有无画处皆成妙境。
来源:人民网-艺术-收藏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