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600年来难遇"建文"瓷器

天气: 晴朗
心情: 高兴

近日在一朋友处见到一件"建文"瓷

很是高兴,首先不管真假

但已是有些许惊喜

并附10年前写的一篇短文.

倾其所藏为“建文”

“建文”是明代朱元璋孙子朱允炆的年号,他在位仅四年(13981402),其位被明成祖朱棣篡夺。他也是命苦,“出师未捷身先死”。但这短命的皇帝有什么可说的呢?原来是一件瓷器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中国有句俗语叫“物以稀为贵”。因此,所谓的孤品、极品、绝品等就成为人们极力追慕的对象,尤其是痴狂的收藏家。瓷器,英文名为“china”,是中国人民继丝绸之后献给世界的又一宝物,既实用又美观。自唐朝中期开始,中国瓷器便开始销往世界各地,并受到了极高的礼遇和尊重。在国内亦是如此。大到宦官贵族,小到穷酸书生,无不迷恋此物。瓷器是书画之后的第二大收藏物。但瓷器的易碎性和官品位的收藏性更增添了它的珍贵和保存意义。明代是中国瓷器的黄金时期,宣德青花、成化斗彩等美不胜收。可“建文”短暂的命运增强了它的神秘性。

侨居上海的一位收藏瓷器的行家仇炎之(19101980),对明清瓷器颇为精通。本人是江苏太仓人,早年在上海昔古斋古玩店当学徒,学习古玩鉴定和交易。有了经验之后,索性自己在外滩的朋街开了一家古玩店铺,专使明清瓷器之事。这里外商很多,自然生意不错。从一个学徒工到一个鉴定收藏瓷器的大老板,仇炎之付出了许多艰辛,可外商对明瓷的喜好,使仇炎之暗下决心,一方面精攻鉴别,同时要收齐明代各个年号的瓷器。多少年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明代17朝皇帝的瓷器就缺“建文”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收藏壮举。于是,仇炎之总是要千方百计找到“建文”朝的瓷器,以求功德圆满。据说,到民国年间,“建文”朝的瓷器基本绝迹,只剩下一件,且是一个笔架。据中国陶瓷学者冯先铭考录:明洪武末年(1398)即建文初年始设御器厂,也就是说,建文朝所烧的官窑瓷器是明代最早的御窑器,加上年代短,数量少,因此尤显珍贵。的确,在诸多的明代陶瓷研究中,极少有建文朝瓷器的叙述和发现。仇炎之作为收藏瓷器的专家,自然查寻了大量的资料和进行了严密的考证,才得出了仅此一件建文瓷器的结论。也许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相信会有更多的建文瓷面世。

    仇炎之为了得到这件“建文”笔架,花了很多心思和努力,似有志在必得。结果,他将多年来收藏的一整套(除建文)明代各年号瓷器换下了这一件价值连城的“建文瓷”笔架。其精神可佳,勇气可钦。这也让我想到印度商人的一个故事:一位美国画商在比利时的一家画廊看到印度人带来了三幅画,每幅标价250美元。美国画商觉得此价较高,双方僵持了。印度人怒气冲冲地跑出门外,烧掉了其中一幅。美国画商觉得奇怪和可惜。便问剩下的两幅怎么卖?印度人回答:250美元一幅。美国画商还是觉得贵。于是印度人又烧掉了其中一幅,这样就剩下了一幅。美国画商着急了,看不懂什么意思,于是求他别烧最后一幅画。连忙问他,这幅多少钱?印度人爽快地说:原本三幅画的总价,750美元。最后美国画商以600美元的价格买下了一幅画。这也从侧面验证了中国最朴素的一句俗语:“物以罕为贵。”正像画家齐白石的《虾》可能远没有他的《鼠》来得珍贵一样。

作者:何鸿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